浅谈我国民歌戏曲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戏曲、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田迎防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我国有庞大的戏曲体系。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丰富,语言复杂,历史文化浓郁,是我国戏曲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我国戏曲的产生、传播、成长和发展过程漫长,而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一直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地域性差异是其主要特征,于是就产生了地方戏(剧种)。民歌的产生和发展里离不开人类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内有不同的民歌文化景观。中国复杂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区域形成的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划分中国民歌文化去的重要依据。关键词:戏曲民歌地理环境地域性民歌文化区引言戏曲、民歌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段将生活积累创作而成,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2]。研究戏曲、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戏曲、民歌的内涵,理解戏曲、民歌的生成背景和个性特征。地理环境在戏曲、民歌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而且还深深影响着戏曲、民歌艺术特色的形成。戏曲与地理环境戏曲概述1.1.1戏曲概念戏曲一词最早见于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指的是宋杂剧[3]。从近代学者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清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文化的统称。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戏曲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中国剧种有海纳百川,吸收多门艺术精辟的气概。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四功和手、腿、身、发、步五法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4]。1.1.2剧种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民俗丰富,长时间封闭的经济体系,是我国剧种斑斓多采的原因。自古以来,我过国戏曲便有地域差异,清初,时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5]。因剧种众多,下面仅就京剧、昆曲、秦腔、豫剧、黄梅戏等做简要介绍。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最据代表性的剧种,是我国戏曲文化的高度凝聚。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秦腔: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1.1.3剧种的地域分布(以九大剧种的专业剧团分布为例表1)京剧、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秦腔、越剧、粤剧、川剧等是我国九大剧种。京剧分布遍布全国,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和秦腔是我国北方的五大剧种,自东而西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越剧、粤剧和川剧是南方的主要剧种。表1.我国九大剧种专业剧团的分布(1984)地区京剧评剧二人转豫剧昔剧秦腔越剧粤剧川剧辽宁125115吉林62825黑龙江956291山东44327河南61134陕西216676甘肃2164宁夏1121青海113新疆257上海58江苏137安徽93浙江465福建219江西1028台湾51湖北128湖南51广东166广西120四川1211124贵州71114云南71西藏总计2132007320811216211686129资料来源:《中国戏曲手册》,849—980页1.2戏曲的地域性及其差异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可能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个影响和制约又不可能不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的心理结构。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国与国的界限不能取消,地区的界限划分还存在,民族与民族的特性还保持,人们还得相对稳定地选择自己的居住地。因此,人们的生活习俗、性格气质、心理结构甚至人们到外部形貌都受一定的地域环境的影响。如:人生活环境的不同,世界上于是就有了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有蓝眼睛、黑眼睛、黄头发、黑头发之分。法国著名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丹纳,在他《艺术哲学》里就把自然环境当做考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艺特征的一个重要凭证。他认为,“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艺术哲学》);所以,对于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其风格物点必然会和特定地域环境,地理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形成特定的地域审美特征。中国的戏曲也同样,它和特定地域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于是就产生了戏曲的地域性。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语音声调,以及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全国三百多个不同风格的地方剧种,即地方戏。所谓地方戏,即具有某个地域风格特色的,为当地人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地域性差异是中国戏曲主要特征。南曲如抽丝,北曲如抡枪,南柔北刚是我国戏曲和音乐的主旋律。我国东南一带的水利资源丰富,几条大河流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人口密集、耕地相对集中,工商业发达,人的竞争力强,心理活动效为细腻、婉转、丰富;而西北一带则多山,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土地多,耕种粗放;东北地区狩猎生活长,形成人们在心理和性格则多为粗犷、豪放、直爽、憨厚、刚强。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特点显示出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成为某一地域人们心理的特征。这种特征必然影响到我国几百个地方剧种的艺术风范,使其有着较大的南北差异。一般地说,北方戏曲唱腔高亢激越。如河北梆子,山东吕剧。山陕梆子,秦腔等,都善长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大起大落,而地处东南的戏由越剧、黄梅戏、锡剧、沪剧、昆剧等的唱腔则妩媚,细腻,委婉,善于反映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6]。据文化人类社会学家们的研究认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社区,约有“八大板块”——京派文化;江浙沪海派文化、闽粤岭南文化、江汉楚文化;四川蜀文化;陕甘华夏文化、辽吉黑的关东文化以及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这社区的划分,也是以地域差异为依据的。另外,方言是地域的产物。它是一地域中文化的传授、输送、交通的“载体”、中介。因此,作为“载体”、中介的方言,必然会融入这一地域的戏曲中去。方言类型极丰富,各式各样的方言毫无异议的影响着各个剧种的曲调。不同的方言形成了川剧的“辣”,苏剧的“甜”,评剧的“唐山味”,越剧的“柔”等[7];因此地方戏是地道的中国货。江南声乐的特色是轻歌曼舞、低吟细唱、委婉曲折、清新柔和。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山明水秀,人烟稠密。欣赏南国的声乐,有如雨如水、如梦如画、如泣如诉、如痴如醉的感受。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我国乐队演奏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委婉柔和的旋律,反映大陆人民和香港人民百余年悲欢离合的情谊。有些南方戏曲,唱腔过于委婉,男角也宜女子扮演。发源与浙江省虞县的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越剧有一个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舞台上梁祝大半都由女子扮演。在北方,铿锵的鼓声,高昂的唢呐,悠远的古筝,反映了北方人激昂火暴的民性[8]。威风锣鼓是北方文艺的代表。刚毅的威风锣鼓,有“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气吞山河的锣鼓一亮相,深深感染了观众,烘托了顽强拼搏的竞赛气氛。秦腔声调铿锵,音节高昂响亮,有如瑞士山歌,使人联想到呼号的风声,似是高山上,似在旷野里,又似风吹沙丘。秦腔是陕西十大怪之一,“唱戏大声吼起来”,吼是秦腔的特色。秦腔的吼声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悲壮肃清,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土地深厚。“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跟泪流,出嫁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对秦腔的赞词。高亢的秦腔兼容了淳朴的西北民风和山地民歌的吆喝高调[9]。南曲的细腻与北方的刚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差异的主旋律——南柔北刚。民歌与地理环境3.1民歌概述中国民歌是当地地理环境以及各族人民社会生活与思想的反映。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3.1.1民歌概念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传于民间,起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凝练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并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粹。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三大类。3.1.2民歌文化分区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的不同风格特色,充分考虑文化取内的自然人文特征,中国民歌可按图1的等级划分[10]。划分原则:从东、西部农业生产特色定义东、西部民歌一级文化区;从地貌形态的差别定义二级民歌文化区;以青藏高原、蒙新草原的独特地势和恩化单独划分为第三级;东部平原民歌区充分考虑其内部社会文化因素,为突出区内居民性风格特色,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区。(具体民歌文化分区如图1)图1中中国民歌文化区图图2中国民歌文化区地理分布图3.2中国民歌文化区的地域性及其地理基础3.2.1“江南水乡风格”——江南小调江南河湖众多,平原广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这里山青水碧,风光秀丽,林木苍翠,卉草氤氲,气候湿润。人们过着“饭稻耕鱼,或火耕水如,无饥禁之恩”(《史记.货殖列传》)的生活。这种安稳的环境漫漫的渗透进了江南人的气质:温和脾性、知识的性格。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形成了江南民歌歌声婉转轻盈、寓意含蓄细腻的风格,如:《撒网小调》、《采茶曲》、《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等。3.2.2“粗犷刚劲风格”——北方号子北方平原,是华夏文明的源泉,历史的沧桑沉积在北方山水之中。这里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多草原山林,气候寒冷,水旱灾害频繁,故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同严酷的大自然做艰苦的斗争。这就造就了北方人民勤劳节俭、质朴豪爽的气质性格,反映在民歌风格上整齐划一、雄伟磊落、慷慨激昂、悲壮的格调。同时歌曲中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