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公开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酒把米的形状和性质都改变了。•文:形象逼真具体,栩栩如生;诗:是对“米”的提炼升华,让人浮想联翩,意蕴无穷。•在苏轼的诗歌与陆游散文描写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而散文,描写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本文之所以能够将小孤山描写的形象鲜明、有声有色,重点在于作者抓住了小孤山的形象特征,采用了多种手法、角度进行描述,这也是我们所要借鉴的。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大小二孤,耸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问:诗歌塑造小姑这一形象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明确:含蓄凝练。•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1153年,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陆游一手持剑,一手执笔抗金作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题解•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与江西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约一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将此山称为小姑山。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支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小孤山和彭浪矶名称的由来:传说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澎浪矶”,亦名“彭郎矶”。大孤山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小孤山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水位下降,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第一段1、本段写何处之景?烽火矶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高峻、怪奇等特点。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4、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防守的士兵。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扬名天下,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上冲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guàn)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来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第二段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由远及近。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大概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dèng)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取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拉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船被风阻不能行进,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第三段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2、该段写的是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探究赏析:•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是写景。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的景物及特点烽火矶峭石小孤山彭泽都昌大孤山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烟雨空濛,鸥鹭灭没。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这些景物?点面结合比喻衬托烘托比较、想象C: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D:引用传说,前人诗句A: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进行描绘;B:运用移步换景法层次分明地描写;为景物添彩生色,丰富作品内容,增强文化底蕴。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各个景点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①各处景物千姿百态,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②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③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A、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C、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表象,算不上是离奇风景,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此中,并叹“甚可壮也”。作者所慨叹的不仅是是“俊鹘抟水禽”。关联陆游的志向愿望及前半生的履历,我们可以遐想到墨客此时何等期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期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健壮,动民气魄。D、江水清浊明显,“合处如引绳,不要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