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橘颂》—最早咏物诗公开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托物言志——从屈原的《橘颂》说起《橘颂》选自《楚辞.九章》《诗经》之后,战国后期,南方产生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楚辞的本义是楚国的歌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歌谣,它大量使用楚国的方言口语,描绘楚国的名山大川、奇花异草和风俗习尚,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炽热的情感。深入认识屈原奇文郁起——屈原的诗歌战国中期,长江之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又因屈原的诗歌创作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新诗体——楚辞。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出身于贵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主张举贤任能,彰明法度,联齐抗秦,限制贵族特权。他的主张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诬陷。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痛心于国家衰败,终于在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投汨罗江自尽。二、屈原与《楚辞》屈原主要作品屈原留存下来的作品研究者多认为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橘颂》的来历选自组诗《九章》。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朗诵欣赏解释下列的词语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同“来”)2.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迁徙)3.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通“层”,重叠)4.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杂糅:错杂)5.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内白:皮肉洁白)6.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緼:香味芬芳)7.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慎:谨慎)8.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少:年轻)9.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孤寂的样子)10.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像:榜样)内容赏析《橘颂》四句一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形美。第二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赏读,感受橘的内外美。思考题问题1:请问诗中那几句讲了橘的生长习性?(用原文回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一、外形美:叶——绿花——素枝——曾棘——剡果——型抟、色精、内白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二、内在品质: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即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橘颂》讴歌的的思想品格及精神:“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秉德无私,廓其无求”的政治品格。“闭心自慎,淑离不淫”的政治修养。《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一、描绘了橘树了俊逸动人的外形。第一层:整体介绍: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第二层:精描细绘,橘树的根、叶、花、果。叶枝花果棘绿素剡曾圆抟、色精、内白二、热情讴歌橘树的内在精神和表达自已向他学习的愿望。这首诗托物言志,表达屈原热爱乡土的感情和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那么橘与这些品质有什么相同点呢?1.橘“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屈原生在楚国,长在楚国,日夜为楚国操劳,一心只希望楚国发展、希望家乡繁荣,从无二心。2.橘子“精色内白”“纷緼宜修”,屈原也是形貌昳丽,内心高洁。3.橘树“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葬鱼腹,也不以皓皓之身蒙世俗之尘。所以说,橘树实质上就是屈原人格的写照。屈原的名句及故事诗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6.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故事:①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②屈原与划龙舟的故事③屈原与香草的故事《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无私”、“闭心自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赏,词用比喻、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刻画了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言自,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隐寓了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刚劲风骨。想一想?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这种精神?2、哪些古典诗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法特点(1)托物言志。《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诗人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既沟通物我,又融合古今。正如清人林云铭所云:“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艺术特色1.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2)独特的语言风格《橘颂》一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工整的四言体制,一反楚歌体制,一反楚歌之风,一反屈原诗作上天入地的一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与《诗经.周南》、《诗经.召南》中的一些诗作相似,“显然是受《诗经》艺术手法的影响。”(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橘颂》汹涌澎湃而有节奏感,将诗人对橘树的热爱与崇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