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一)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建议江西省临川一中饶礼喜一、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全国卷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命题原则,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主要通过均衡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试题区分度、防止宿构和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同时,加强对“筛选信息”、“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可以预计,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高考承载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201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2017年高考:优秀传统文化的盛筵2017年高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培养文化探究和创新意识,培育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高考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2017年高考命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2017年高考试题精心萃取思想精华,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语文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也表达出对他们“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2016年、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对比分析图高考新题解析(一):论述类•(全国卷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这是今年新增的考点要求,有助于引领教学,回归语文能力本位。C项,曲解文意。•(全国卷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全国卷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C项说“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属于无中生有。选文中没有具体举例来说明甄选的标准,只是建议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广泛听取民意,再进行综合甄选。高考新题解析(二):文学类•(全国卷Ⅰ赵长天《天嚣》)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恐怖气氛。•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全国卷Ⅱ林徽因《窗子以外》)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全国卷Ⅲ李娟《我们的裁缝店》)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4.B(本题考查对散文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比对选项,先看主要事实,再看分析评价。不难发现,B项中“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的评价不当,“一改……斤斤计较”夸大其词,因为原文说的是“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高考新题解析(三):实用类•(全国卷Ⅰ)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的攀升。•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比较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全国卷Ⅱ)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全国卷Ⅱ)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全国卷Ⅲ)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7.B(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四个选项从不同角度对所给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示意图进行归纳或分析,注意两个比较点,一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一是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对图可知,B项看图不仔细,“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这一结论不准确,因为2003年的增加值就低于2002年的。)•(全国卷Ⅲ)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8.B、C(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主观片面,“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势服务于公众”错,材料一开篇就指出“……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组织科研活动、仿制销售馆藏品、打造“博物馆之城”等都已超出原来的陈列、展览形式了。D项,以偏概全,“全部贡献”应改为“直接贡献”。E项,强加关系,“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错,材料三说的是“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全国卷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