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执教人:刘国执教班级:宁远中学学高二(2)班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而陶渊明在本文中主要抒发了辞官归隐之情。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要求:“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批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而教参的教学建议则是:“以诵读为主线……反复朗读”、“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因此,本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围绕“反复朗读”、“把握陶渊明的归隐之情”和“扩展阅读,挖掘陶渊明的仕隐心态”三方面展开。学情分析:本班是高二文科班,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能通读全文,了解内容大意。只是诵读的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能读准字音,但节奏和押韵则把握不好,只有极个别学生能达到“美读”的水准,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方能批文入情。此外,通过学生课前提交的疑难问题,发现学生对陶渊明的归隐心态很感兴趣,因此可作为教学重点,深入挖掘陶渊明的内心真情。教学目标:1、细读小序,概括并理解陶渊明出仕和归隐的原因。2、美读课文,批文入情,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陶渊明的归隐之情。3、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挖掘陶渊明的“仕”与“隐”的真正心态。教学方法:1、分层诵读:先音读(读准字音)——再韵读(读准节奏和押韵)——后美读(批文入情)。2、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共12个组,各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课前准备:21、每个学生先通读全文(包括序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用笔记下疑难之处。该学习小组的四个人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质疑、争辩、解答,争取学生自己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某些疑难问题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仍无法解决的,整理成通顺流畅的文字后提交给教师。2、每个学生课外阅读如下书目:(1)重读已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等;(2)研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如《移居诗二首其二》、《责子诗》、《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杂诗十二首其五》、《咏荆轲诗》、《杂诗十二首其二》;(3)阅读史书《晋书·陶渊明传》、《宋书·隐逸传·陶渊明》、萧统的《陶渊明传》、朱光潜的名文《陶渊明》;浏览电子书《中外名人传记百部之陶渊明传》。3、学生朗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4、教师准备关于序文的若干个问题以及《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朗读音频。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用本班学生的《醉花阴》一词作为导入,用以说明在后人的心目中,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深入人心。(此首词虽然音律与《醉花阴》不甚相符,但内容和情感都有可借鉴之处,而且是本班学生之作,有吸引力。)醉花阴昨夜酒醉梦桃源,美景异人间。花香两岸飘,波平似镜,艳阳正高悬。飞鸟游鱼多悠闲,轻舟载陶潜。见此心长叹,情愿今生,躬耕于田园。二、请学生对“辞”前小序进行研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然后加以概括回答。1、陶渊明为什么要出仕当官?2、陶渊明能够成功出仕的原因有哪些?33、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在彭泽县当县令?4、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三、美读全文,批文入情,以心契心,深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之情。1、学生借助注释,先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熟悉内容。2、教师播放范读的音频,学生跟读,争取读准节奏、注意押韵。(1)读准节奏。该文属于“辞”,多为四言、六言、七言,“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极罕见的八言。句式随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因此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才能更好地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四言节拍一般为2/2,但“归去来兮”节拍则是3/1;六言节拍一般为1/2/1/2;七言一般为2/2/1/2。具体要根据语意而定。(2)读准押韵。全文四段,凡五易韵。每次换韵,都自然纯古。全文音韵优美,琅琅上口。如首段押的是“五微”韵,韵脚有“归、悲、追、非、衣、微”。二段刚开始押的是“十三元”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其后换韵,押的是“十五删”韵,韵脚为“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押的是“十一尤”韵,韵脚为“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第四段押的是“四支”韵,韵脚为“时、之、期、耔、诗、疑”。朗读时如能对这些押韵之处加以留意,音韵会更加和谐。3、美读,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在反复的朗读吟咏中深味陶渊明的情感。先由学生齐读,后自由朗读,最后由学生自愿举手尝试当堂进行美读。关于美读,叶圣陶老先生解释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要批文入情,来深味陶渊明的情感;然后再运用他的情感来复原文本的魅力,进而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四、作业。1、背诵全文。2、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深入挖掘陶渊明对待“仕”与“隐”的真正心态。4第二课时一、提出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逐条列出学生课前整理提交的疑难问题,合并同类项后提出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为:陶渊明对“出仕为官”和“辞官归田”究竟抱何种态度,深入挖掘他的“仕”与“隐”的真情所在。二、学生研讨及解说。在反复阅读课文和通读参考书目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研讨和探究,侧重分析他的“出仕”和“归隐”的原因,探讨他为何既享受田园之乐、又常常哀叹忧愁。既可以全面地分析,也可以就其中一方面进行深入挖掘。然后由其中一名文笔较好的学生执笔,写成一篇文从字顺有理有据的文章。最后派一名语音清朗的代表上台,进行声情并茂的解说。而教师则退居台下,一边倾听学生的解说一边提取其中的关键字词,抄录在黑板上。当所有小组解说完毕之后,根据黑板上呈现的关键字词,师生合作,对所有关键字词进行合并或拆分,最后得出陶渊明“仕”与“隐”矛盾纠结的主要原因。教师事先也可概括,作为参考。如:1、时代因素:战乱动荡,官场黑暗,制度腐败;2、家庭因素:祖辈曾有的辉煌和当前家庭的窘境;3、个人因素:年轻时曾有宏图大志和仕途上的屡遭挫折;4、思想因素:儒释道几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三、教师陈辞。通过陶渊明的诗文,我们看到陶渊明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的一面,还有“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金刚怒目的一面;不仅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恬淡无求的一面,还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壮志的一面。史书的记载、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解读以及电子书《陶渊明传》,则让我们看到陶渊明的出仕为官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家境贫寒,还承载着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而他的辞官归隐,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轻松自在逍遥自得,实际上是陶渊明对世俗的无力抗争。四、总结与延伸。教师当堂对学生思考探究的成果进行点评,鼓励他们今后在语文学习中要“独立预习、带疑而学、集体研讨、广泛阅读、深入探究”,并提供几篇优秀的《归去来兮辞并序》的5鉴赏文章让学生课后去阅读,然后趁热打铁地布置了一份作业:写一篇大约500字的短文《我眼中的陶渊明》。教后反思:本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是否充分。学生课前对文本进行通读,有助于熟悉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意蕴;而学生课前疑难问题的整理提交,则便于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而不是全面撒网;参考书目的延伸阅读,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指明了方向,且能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其人其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温床,我们应多多创造这种机会。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自己进行范读,给予学生最声情并茂的美读示范,课堂氛围会更加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