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新詩發展的腳步#現代詩的異名:1.新詩:相對於「舊詩」而言。2.白話詩:相對於「文言詩」而言。3.自由詩:相對於「格律詩」而言。4.現代詩:相對於「古典詩」而言。#中國新詩發展過程⊙1920年三月胡適出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胡適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大力提倡並發表新詩的人物,其文學改良主張對新詩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誥」口號喊得響叮噹。⊙二十年代新詩社團風起雲湧,或說前仆後繼。重要組合:浪漫主義詩派(郭沫若),現實主義詩人(周作人、朱自清),小詩流派(冰心、宗白華),第一個向西方象徵派借火的中國初期象徵派(李金髮),沈鐘社(馮至),詩人最多、聲勢最大的新月派。新月詩派傾向格律詩,採西洋格律,形式整齊,音節鏗鏘,風格含蓄深刻。象徵詩在本質上則傾向靈魂感覺的抒寫,反格律而重自由,重飄忽幽渺的音韻節奏。⊙三十年代受抗戰影響,朗誦詩及抒情詩為此時期雙璧(臧克家、綠原、覃子豪、艾青、辛笛)。戴望舒以反現實主義的「現代派」獨樹一幟。受戰爭之時代氛圍影響,詩人以其健筆寫同仇敵愾、悲憤激昂的朗誦詩以鼓舞士氣,期能深入民間,同時道盡時代辛酸,有寫實風格。⊙四十年代1949年國土分裂,新詩在大陸失去茁壯的土壤,覃子豪、鍾鼎文、紀弦等人將火種帶到台灣。1920~1945年,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在新詩亦有相當成就展現,著名詩人有張我軍、賴和、林芳年等。⊙五十年代新詩在台灣大放異彩。學院派與軍中詩人相互競技。重要詩社有三: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強調西化「橫的移植」與繼承中國文化傳統的「縱的繼承」兩派開始試行調和。現代詩社由紀弦領軍,推行新詩現代化。藍星詩社由覃子豪、鍾鼎文、余光中等人合組,以無口號自居。創世紀詩社由張默、洛夫等人創設,主張「確立新詩的民族路線,掀起新詩的時代思潮」。三詩社皆為長命詩社,歷久不衰,至今依然活躍。⊙六十年代笠詩社成立,強調台灣鄉土情。重要詩人有白萩、林亨泰、杜國清等。台灣本土意識逐漸在詩壇覺醒,到了九十年代與政風強調本土化結合之後發燒更甚!⊙七十年代新詩持續發燒,龍族詩社、大地詩社等相繼成立,詩壇人才輩出:陳芳明、羅青、吳晟、蘇紹連、向陽、沙穗、非馬、蕭蕭等皆是。大陸有所謂「朦朧詩」誕生,優秀詩人有北島、江河等。龍族詩社以中國意識為號召,在公元二千年左右開始寫作台灣文學史的陳芳明當年即為龍族詩社健將。⊙八十年代文學價值受到相當程度的挑戰,呈現混亂局面。但有多首精彩的敘事長詩出現,名家有劉克襄、白靈、杜十三、林彧、初安民、簡政珍等。⊙九十年代詩風呈多元發展,後現代色彩濃厚。老中青三代各有才人出。大馬詩人崛起,如陳大為等。#台灣詩壇流派比較現代詩在台灣:三十多年來,前半期是由「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管領風騷,而後半期則由「笠」及「創世紀」以及新生代詩人群而造成群雄並起的形式。◎三大詩派1.〔現代詩派〕:紀弦、楊喚、鄭愁予、蓉子=揭發現代精神=2.[藍星]:覃子豪、余光中、周夢蝶、羅門=比較尊重傳統、社會性不強=3.[創世紀]:張默、洛夫、亞弦=軍旅詩人,有較濃的政治色彩=◎現代詩派1.台灣現代派文學的歷史淵源,30年代戴望舒的現代派詩潮: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藉由日文所吸取的「現代詩精神」。2.對歐美現代主義的「橫的移植」探索人性的精神根源(夢、潛意識、欲望)、表現藝術(意象經營、打破語言規範)。民國四十二年,紀弦創辦「現代詩」季刊,組成「現代詩社」,三年後,更擴大陣容,成立「現代派」,延續大陸時期戴望舒等人在上海的現代派命脈,故亦稱「後現代派」。先後加盟者多至百餘人,聲勢浩大。「現代派」植根於現代主義,以「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為職志,提出六信條,其中影響詩壇較大,同時也備受指責的是「橫的移植」此一觀念的強調。此派後來雲流星散,但主要成員如紀弦、楊喚、方思、鄭愁予、林冷、林亨泰、商禽等人,都成為詩壇上引人注目的大家。而白話詩之改稱「現代詩」,更是「現代派」詩人橫掃詩壇的結果。◎現代派詩社的詩論「六信條」1.接受西方的經驗及影響。2.「現代派」,認為新詩為「橫的移植」,重現世、輕傳統,強調知性,排斥情緒之告白。相對於[橫的移植],另有[縱的繼承]:強調對中國文學傳統的吸收、轉化。3.刻意求新的創造精神。4.反浪漫主義、重知性。5.對文學本體的追求(追求詩的純粹性)和精英式美學觀念。6.適應政治環境的口號:反共、愛國、追求民主自由。◎藍星詩派藍星的開創者以覃子豪(前期)及余光中(後期)為代表,羅門是現代派的跳槽。余光中自格律的枷鎖掙脫開來以後,造成了一種唯美與新古典派,唐詩宋詞的陰影到處可見,如蓉子,余光中等。◎藍星詩社的詩論主張1.詩的再認識:詩的意義在於注視人生本身,表達嶄新的人生境界。2.創作態度應重新考慮:撻伐「難懂」的詩。3.重視實質(真實性、有主旨)及表現的完美(中肯刻劃)。4.尋求詩的思想根源:新思想的產生來自對人生的理解及生活體認。5.從準確中求新表現:詩的創作必須精微嚴密6.風格是自我創造的完成。#鄭愁予詩作欣賞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賞析向明雖鄭愁予這首「錯誤」最早的原型可能是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上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短短四行絕句,描寫一個宮闈女子的生活片斷,卻傳達出了自古以來,閨怨的精神原委。這樣的情節故事,換上了江南的背景,正是「錯誤」詩中那個主述者「我」所臆想的女子的故事。:一個旅客騎馬經過某地,因其浪漫情懷,遂設想城中可能有閨中人在等待歸人的來到,等待的心情跌宕起伏,非常戲劇化--從冰凍的寂靜,到盼望的喜悅,再由聽到馬蹄聲的驚喜,轉為發現錯誤後的失落。而旅客則抱歉地說明這原是個「美麗的錯誤」,因為他只是個過客。內容雖單純,但詩的形式和結構卻是精美無暇的,宛如一齣袖珍的短劇:先是由降兩格的短長兩句搭配的「詩序」開場,點明了故事的主題,中間一段是情節的展開,有故事發生的地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窗扉春帷(閨中人住的閣樓);有時間:向晚,有天候狀況:東風、三月;有人物:你(閨中人)、跫音。這些都是構成故事發生的要素。第二句和第五句像是重複演出的場景,意在要強調閨中人等待的心情。第一句和第四句則以不同背景表達相同的情節,都是為了傳達閨中人的貞節芳心。最後一段,是結局的反高潮。這些構成一齣古色古香的戲劇化演出,是現代詩中少有的例子。最後要稍稍提及的是,根據作者本人的解釋,詩中的閨中人有他母親的影子,這樣創作的心理背景,並不致於影響讀者的欣賞角度,因為作品一旦脫離作者,便成了有獨立生命的藝術品。小小的島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淺沙上,老是棲息著五色的魚群小鳥跳響在枝上,如琴鍵的起落那兒的山崖都愛凝望,披垂著長藤如髮那兒的草地都善等待,鋪綴著野花如果盤那兒浴你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則你的健康是鬱鬱的,愛情是徐徐的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難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那時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螢火蟲以我的一生為你點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