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利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政治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政治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国家产生和消亡的政治地理背景国家的空间范围——领陆、领水和领空国际领土与边界争端国际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产生的地缘政治背景。综合国力评估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研究行政区划研究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过程政治地理现象政治地理现象:附加在地理环境上的政治活动形态。或者说,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利(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地理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成为政治地理单元。国家级主要分为三个级别:国际级国内级国家级: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国际级:即由若干主权国家组成的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国内级: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国际级政治地理单元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结构:又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它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一、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和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政治地域结构。二、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地域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一、政治扩散二、政治整合三、政治分离四、主权的变化(一)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被称为政治扩散。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种。政治扩散示意图社会主义制度地域扩散路线资本主义制度地域扩散路线(二)政治整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欧盟、东盟等。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的中心性区域边界与边疆一、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国家领土:国家无论大小,均要占据一定的地表空间,国家主权所及的空间范围被称为一国的领土。领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领土仅包括领陆,而广义的领土则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它们是组成国土的三个基本要素,均处于一国主权的管辖之下。国家主权:是指国家为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以及为实施有效统治而采取任何措施的权力。领土的空间构成领陆:国家领土的陆地部分。领水: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内海、内海湾、领海(以上为绝对主权)、海洋经济区或海洋渔区(相对主权)。领空:领陆和领海的上空,其高度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是指常规飞行器所能飞行的最大高度(一)领土规模国家面积有大有小,十分悬殊。在世界190多个国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1707万平方公里)加拿大(990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美国(93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摩纳哥和梵蒂冈,面积分别为1.89平方公里和0.44平方公里。美国地理学家M.I.格拉斯纳根据领土大小对当今世界上的国家所作的规模分类特小国:面积不足2.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小国:面积2.5万~15万平方公里之间的国家;中等国:面积15万~3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大国:面积35万~250万之间的国家;特大国: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二)领土形状1、按国家领土的形状特点,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六类(见教材)2、另外一种同样是按照国家的平面轮廓和领土构成将国家分为以下几类:(1)团块状国家(2)几何形状的国家(3)狭长型国家(4)串珠状国家(5)穿孔型国家意大利(狭长型)印度尼西亚(破碎型)圣马力诺(穿孔型)中国(陆海兼备)(三)领土位置(1)沿海国按照国家领土的地理(2)内陆国位置可以将国家分为(3)岛国(4)群岛国国家领土地理位置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联系特别是国防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1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国家的象征,必须是全国的交通中心,有的首都还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起源型核心区2核心区:经济型核心区四、边界与边疆边界:是指国家主权所及的界限。或者说,国与国之间的界线被称为边界。在地图上表现为一条线。边疆:是指临近国界线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在地图上表现为一个带状区域。1、陆地国界的类型教以文化因素为界,如宗文化国界以经纬线为界数理国界界墙,铁丝网界碑,界桩人为障碍人为国界海洋湖泊河流山脉自然国界,主航道中心线主航道中心线中哈边界铁丝网中巴边界界碑中越53号界碑乌苏里江畔界碑中蒙边界界碑中俄土字牌韩朝边界铁丝网2、海洋国界(领海)的划分(1).领海的定义: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之下的与其海岸线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侵犯一国领海或其上空就是侵犯该国领土。(2)领海宽度的确定: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没有诞生之前,国际上关于领海宽度没有统一规定,各沿海国根据主权可以按本国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合理地确定其领海范围。《联合国海洋法〉规定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由于各国领海宽度悬殊极大,所持立场大相径庭,为了规范领海宽度,从1973年开始,联合国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50多个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先后召开了11期共15次会议,终于在1982年4月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但对其最大范围作了限制,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线为止”目前,世界上150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中,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有中、俄、美、日、法、印等近120个国家和地区;200海里的国家有巴西、阿根廷等13国;3海里的有丹麦、澳大利亚等10国;5国介于3~12海里之间;6国介于15~50海里之间;菲律宾则按经纬度划定领海范围。领海的划法低潮基线法领海的划法主要有两种直基线法领海基点领海划法示意图低潮基线领海内海领海内海直基线低潮基线法直基线法混合基线则是交替采用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来确定本国的领海基线。东海领海基线标识第三节国家权利国家权利要素国家实力分析一、国家权利要素国家权力: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或:一个国家影响或控制其他国家意志和行为的能力。影响国家权力要素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领土空间(二)自然资源(三)人口规模(四)经济水平(五)军事力量(六)科学技术(七)国民士气(八)政府的质量(一)领土空间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2、领土面积特小国:面积不足2.5万小国:面积2.5万~15万中等国:面积15万~35万大国:面积35万~250万之间特大国:面积250万以上(二)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土地资源3、生物资源4、水资源5、气象气候资源(三)人口规模1、人口数量2、人口质量(四)经济水平二、国家实力分析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PP=(C+E+M)×(S+W)式中:P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包括人口和领土;E为经济能力,包括GNP和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M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S为战略意图;W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政治地理格局内涵与特征所谓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又称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它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在这个总体框架结构中,重要国家以及重要国家集团间的力量对比和力量组合,是促使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一个成形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地理范围的广域性2.空间组合的网络性3.体系结构的稳定性4.格局存在的客观性5.格局形成的历史性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演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态势,世界政治地图得以重新描绘。从那时起到1991年的近半个世纪内,战后初期形成的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曾长期作为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色。东西两大集团之间的冷战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的争夺,使整个世界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动态平衡。(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崩溃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长达5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二)雅尔塔体制: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抗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冷战=两极格局=雅尔塔体制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在欧亚大陆东、西对峙,并在全世界展开激烈的较量。(三)两大阵营的内部分裂与三个世界的形成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日益激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逐步分裂。3.三个世界的形成1974年2月毛泽东同志于在同一位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谈话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基本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基本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全面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近30年世界各种矛盾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而构成新的国际政治地理格局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四)冷战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及特点前几次新旧格局的转变都是通过战争手段实现的,而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向多极世界的转变,则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目前正处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过渡时期。1.关于新世界格局的几种观点(1)单极格局说:长期以来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一直是美国人所企盼的最高战略目标,早在一次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单极世界,但由于英、法等国的制约,美国的目标未能实现。二次大战以后,苏联超级大国的崛起,使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愿望再一次化为泡影。1991年苏联的解体再次使美国人看到了建立单极世界的希望。美国学者查尔斯·克劳特哈默的观点(CharlesKramthammer)早在1991年苏联尚未正式解体前,美国学者查尔斯·克劳特哈默(CharlesKramthammer)便发表了《单极世界》一文,他在文中明确提出:“那种认为旧的两极世界可能导致一个多极世界,权力分散到日本、德国、中国以及力量削弱的苏联(或俄国)的想法是错误的。冷战结束后不久形成的世界不是多极的,而是单极的,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可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冷战后的世界最醒目的特征是单极。尽管多极到一定时候肯定会出现,也许在下一代会出现与美国实力大体相当的大国,从而使世界的结构形成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结构,但现在尚未出现这种多极结构,今后几十年也不会出现。现在正处在单极阶段”。1997年,克劳特哈默又发表了《美国规则:感谢上帝——还有谁可以发号施令?中国?伊朗?还是俄罗斯黑手党?》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克氏继续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