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主讲人:姚铁祥1、肾细胞癌是最多见的肾恶性肿痛,40岁以上多见,以男性为主。肿瘤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易发生于肾上极或下极,呈实性肿块,内部常发生坏死、囊变或出血。肿瘤与临近实质分界部分清楚,部分不清。肾细胞癌无包膜,但可有假包膜。少部分(5%-10%)可钙化。晚期转移,包括局部、淋巴和血行转移。2、临床上以全程无痛性血尿为特征。但小肾细胞癌(≤3cm)却常无症状。(小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早期阶段)。多为偶然发现。3、影像表现:(1)KUB:可发现肿瘤钙化,呈细点状或弧线状。较大的肿瘤可肾轮廓局部外突。(2)尿路造影:肾盏伸长、狭窄和受压变窄;或封闭或扩张;或肾盏聚拢或分离。肾盏边缘不整或出现充盈缺损。如若肿瘤靠近肾盂可造成肾盂受压变形、破坏及充盈缺损。(3)肾A造影:肿瘤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病变区网状、杂乱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动静脉瘘-静脉早显。瘤体血供丰富。(4)超声:一般呈低回声不规则肿块,内部回声高低不一。(5)CT:①早期肾癌:ⅰ、直径≤3cm,呈圆形或椭圆小结节。ⅱ、若位于肾外围,可隆起于肾轮廓外。ⅲ、早期一过性不均匀强化。显示右肾肾癌(↑)及腹主动脉瘤(▲)②进展期肾癌:ⅰ、平扫:肾实质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较大的肿块可致肾轮廓局部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或高或低或等。可侵犯肾窦,肾周、肾筋膜。ⅱ、增强:A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ⅲ、下腔V可形成癌栓,致管腔增粗,充盈缺损。常见肾门、腹主A旁淋巴结肿大。(6)MRI:①肿瘤实体T1↓,T2-混杂高信号;②假包膜T1T2均呈低信号环。③增强:肿块呈不均一强化。④其他类似CT.4、鉴别诊断:(1)肾囊肿:均匀水样密度,不强化。(2)肾盂癌:肾轮廓一般无改变。(3)肾平滑肌脂肪瘤(肾错构瘤):肿块内有脂肪。谢谢!肾母细胞瘤(威尔姆斯瘤)(肾胚胎瘤)1、始于后肾胚胎组织;血供丰富。瘤体常较大;内部易坏死,变性,出血,液化等。可有假包膜。2、主要见于儿童(1Y-4Y).典型临床表现为肿块;高血压(约1/2并有)。但血尿较少见。3、影像表现为肾实质巨大肿块,混杂密度/信号,境界清楚或不清,周围肾实质受压变薄明显强化呈环状,肿块则呈不规则不均匀强化。IVP(A)示左肾盂肾盏受压移位,上下盏牵张拉直,未见侵蚀破坏,肾影明显增大。左肾动脉造影(B)示左肾内动脉明显受压移位,牵张拉直呈“抱球状”,可见迂曲和粗细不均的肿瘤血管;实质其(C)见周边肿瘤染色,其内为更低密度区,肾影明显异常增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讲人:姚铁祥1、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常为单侧。2、一般无症状。偶有肿块及血尿。3、影像表现:(1)KUB及IVP:阴性或肾影增大,轮廓改变及肾盂肾盏受压变形移位。(2)DSA:丰富迂曲的肿瘤血管。(3)CT及MRI①肾实质不均匀肿块,边界清楚。②肿块内有脂肪成分。增强:血管、实质部分强化,而脂肪、坏死区不强化。③可发生出血-呈高密度或高信号。谢谢!再见!四、肾盂癌(一)以移行细胞癌多见;男性↑,好发于40Y以上。(二)具备泌尿系统症状。(三)影像表现:显示肾盂内充盈缺损或软组织肿块。密度大于尿液而小于肾实质。肾窦脂肪受压或侵蚀消失。增强轻度强化。可并发肾积水。癌可侵及肾实质→肾周;也可向下种植→输尿管→膀胱。五、肾上腺肿瘤(一)肾上腺皮质腺瘤(良性)1、女性儿童多见。2、肿瘤较小,有完整包膜。实性,可出血,囊变。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单侧多见。3、CT和MRI显示良性肿块,与肾上腺侧支相连,密度≤肾实质。大小为1-3cm。动态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快速强化迅速廓清。不均匀的原因为瘤内含有脂肪。同侧残余部分或对侧肾上腺常常变小。MRI:肿块T1T2略≥肝脏,抑脂检查阳性。功能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引起柯兴氏综合征。(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始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或其它部位的嗜铬体(即异位嗜铬细胞瘤)。有完整包膜。2、以良性为多。又称10%肿瘤:即10%居肾上腺外;10%双侧、多发;10%恶性;10%家族史。3、分泌产生儿茶酚胺↑→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检验:血儿茶酚胺和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香草基扁桃酸(VmA)↑。4、20-40Y多见,14Y以下的儿童少见。5、影像表现:肾上腺区较大圆形或椭圆形实性肿块,易坏死、囊变、出血;有完整包膜而边界清楚,也可钙化。密度可均匀(小肿瘤)或不均匀(大肿瘤)。增强:明显强化;坏死区不强化。异位者常位于腹主A旁、膀胱壁等。MRI:T1=肌肉;T2↑或不均匀。抑脂(一)性。六、其他疾病(一)肾外伤分为:肾被膜下血肿、肾周血肿、肾实质内血肿和肾撕裂伤四种。1、临床表现:疼痛、血尿、肿块,→休克。2、影像表现(1)CT:①、肾被膜下血肿:被膜下新月形或透镜样高密度影,紧贴肾实质边缘。相邻肾实质受压、变形。增强(一)性。②肾周血肿:肾周新月形高密度影,限于肾筋膜囊内。增强(一)性。③肾实质血肿:高、混杂或低密度灶。增强:多不强化,偶见造影剂和/或尿液进入病灶内。④肾撕裂伤:肾实质不连续,内有带状或不规则线状低或高密度影,表示血液和/或尿液外溢。(2)MRI:因血肿期龄而异。血肿密度:高→低并缩小。肾撕裂伤增强:强化或不强化。谢谢!再见!七、膀胱及前列腺病变(一)膀胱癌1、50-70Y男性多见。2、多为移行细胞癌,呈乳头状或息肉状,或为带蒂与膀胱壁相连。3、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和膀胱侧壁,以靠近输尿管处为多。有丰富的血供,生长快,易出血、坏死、溃疡。晚期侵犯周围并转移,以肝、肺多见。4、临床表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肾盂积水。如血块阻塞膀胱出口,则出现排尿困难。5、影像表现:(1)X线:①平片:价值不大。偶见钙化。②造影:结节状或菜花状充盈缺损,或大或小,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宽。膀胱壁浸润僵硬,容量缩小,不能扩张。③DSA: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膀胱血供:腹主A于L4椎体下缘分为左右髂总A,分别沿腰大肌内侧走向外下方,于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内、髂外A。髂外A→股A。髂内A沿盆腔侧壁下行,分脏支和壁支。脏支主要分布于盆腔脏器和外生殖器:①脐A——为胎儿时期的A干,出生后远端闭锁成为脐内侧韧带,近侧仍保持管腔,发出膀胱上A,分支于膀胱尖和膀胱体。②膀胱下A——沿盆腔侧壁下行,分布于膀胱底、精囊、前列腺和输尿管下段。在女性还发出小分支至阴道。③子宫A——在子宫阔韧带内,于子宫颈外侧1-2㎝处跨过输尿管前面[即桥下流水]与交叉后沿子宫颈上行分布于子宫、阴道、输卵管和卵巢。(2)CT:①平扫:自膀胱壁向腔内突出之软组织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状、分叶状或菜花状,基底以宽底多见,壁增厚。侵犯周围组织时,脂肪界面模糊、消失。若阻塞输尿管口可导致肾积水。②增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MRI:肿块、壁厚、周围侵犯、强化。谢谢!MRI矢状面T1WI(A)及横断面T2WI(B)(一)精囊腺:居膀胱后方,输精管壶腹的外侧,前列腺上方,呈长椭圆形,表面凹凸不平,在膀胱底部呈“八”字,两侧对称,软组织密度,与膀胱后壁形成精囊角(锐角)。其排泄管与输精管壶腹末端汇合成射精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的精阜上。输精管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平均长31-32㎝。走行:睾丸输出小管→附睾管→附睾体→输精管睾丸部→精索部(介于腹股沟管皮下环-睾丸上部之间)→皮下环→腹股沟管→腹环→沿腹膜向后下行→沿盆腔侧壁向后下行→输尿管前内侧→膀胱底后方与直肠之间→末端膨大成输精管壶腹,位于精囊内侧。精索腹股沟管腹环→腹股沟管→皮下环→睾丸上端。内有输精管、睾丸A等等。前列腺呈栗子形,紧贴膀胱下缘,尖端向下,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边缘光整。年轻人前列腺大小为3×3.1×2.3cm(上下径×横径×前后径);老年人为5×4.8×4.3cm。前列腺表面有两层被膜,内层称前列腺囊,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外加少量平滑肌;外层称前列腺鞘,由盆腔筋膜构成。两层之间为A、V丛和N居其中。1、前列腺分为5叶即前叶、中叶、后叶和左右两侧叶。前叶——居尿道前方,两侧叶之间;中叶——尿道后方至射精管之间的区域;左、右侧叶——尿道、前叶及中叶两旁;后叶——中叶及两侧叶后方。2、临床上分为:(1)外腺(固有前列腺):包括左右侧叶、后叶,为前列腺的主体部分,占75%。对雄性激素敏感,是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2)内腺(尿道周围腺):包括中叶和前叶,是前列腺的次要部分,占25%。对雄、雌性激素都敏感,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好发部位。3、影像学分为:(1)中央带——主要为中叶。(2)移行带——前叶及尿道邻近周围腺体。(3)外周带——两侧叶及后叶。阴囊与睾丸1、阴囊:位于阴茎后方,皮肤颜色深暗,正中线上有纵行的阴囊缝。皮肤内面为肉膜(阴囊浅筋膜),含有少量平滑肌,能随外界温度变化而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使其温度小于体温1-2℃,以利于精子发育。肉膜在正中线上向阴囊深部发出阴囊中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阴囊腔,各容纳一侧睾丸和附睾。2、睾丸:居左右阴囊腔内,呈扁椭圆形,表面光滑,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缘和内外两面。前缘游离,后缘和上端有附睾附着。睾丸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经后缘进出。3、被膜:皮肤→肉膜(浅筋膜)→精索外筋膜(腹外斜肌)→提睾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睾丸鞘膜(为腹膜,只包绕睾丸和附睾。分脏、壁两层,壁层衬附于精索内筋膜内面;脏层为纤维膜(白膜),紧贴在睾丸和附睾表面。两层在睾丸后缘相互移行,形成密闭的睾丸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如有炎症则形成睾丸鞘膜积液。白膜的睾丸后缘增厚并突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又从睾丸纵隔发出许多放射状的睾丸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200多个锥体形的睾丸小叶。睾丸小叶内精曲小管,其管上皮产生精子。精曲小管结合成精直小管,→睾丸纵隔内,吻合形成睾丸网。从睾丸网发出睾丸输出小管。经睾丸后缘上端,汇入附睾头,→附睾管→附睾体→附睾尾→输精管。4、CT表现:平扫,阴囊内脂肪呈低密度影,睾丸呈均质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附睾在睾丸后方呈条状或逗号状软组织影。两者难以区分。增强睾丸强化均匀,附睾不均匀。5、MRI:阴囊在T1WI呈高信号,睾丸及精索的被膜呈薄层不连续的中-低信号带。而睾丸呈等或稍低于肌肉信号(低于脂肪,高于水);T2WI——睾丸呈高信号(高于脂肪而低于水);睾丸周边环以一薄的短T2低信号影,代表白膜,正常时小于1.0㎜。睾丸纵隔及睾丸小隔呈短T2长T1信号。睾丸鞘膜腔内的液体呈长T1长T2信号。附睾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质的中-低信号,强度小于睾丸,且睾丸与附睾间有低信号带环绕,容易区分。(二)前列腺增生(肥大)1、为老年人常见疾病,60岁以上占75%。2、病理:主要发生在移行带。腺体结缔组织(基质组织)和平滑肌增生肥大。3、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夜尿、排尿困难,常伴不尽感。影像表现:X线:膀胱造影:膀胱下缘弧形压迹或突入膀胱内。尿道前移变窄。CT:前列腺横径>5cm;上界居耻骨联合上2cm或>2cm。常为弥漫性增大,也可呈结节状增生。密度无变化。边缘光滑锐利。增强:均匀强化。MRI:T1均匀低信号;T2:中央带和移行带明显增大呈低、中等或不均匀高信号。周围带可变薄,仍保持高信号。(三)前列腺癌1、98%为腺癌;老年人多见。2、主要发生在外周带。以多发病灶为多,易向周围侵犯和转移;血行转移以成骨型最常见。3、临床表现类似前列腺增生,晚期出现会阴部疼痛和转移症状。4、影像表现:(1)膀胱造影:前列腺尿道曲线消失;→膀胱充盈缺损;膀胱小梁形成;膀胱壁边缘不整。(2)CT①早期:仅见前列腺增大,密度尚正常。增强均匀强化。但是有的前列列腺癌也可表现为富血供结节。表示肿瘤局限于前列腺被膜内。诊断价值不大。②进展期:肿瘤穿越被膜侵犯周围结构,前列腺正常形态消失,轮廓不整,密度不均;或呈分叶状肿块。膀胱精囊角消失,精囊增大且不对称。侵犯膀胱致膀胱壁增厚或腔内分叶状肿块;侵犯提肛肌使其增厚。盆腔淋巴结转移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