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下面我就《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在设计教学时的一些思考和想法跟大家一起简单交流一下。《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与生命”我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揭示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即:土壤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土壤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土壤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猜测——观察的科学探究过程。土壤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土壤是从哪里来的,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以及土壤中有些什么。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思路预设为:“猜想——观察——实验——讨论——结论”三、教学目标《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六、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同学们猜一猜:岩石破碎后继续风化会变成什么?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二)鼓励质疑,大胆猜想猜一猜,你认为土壤的成分会有哪些。本环节重在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合理的猜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三、观察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探索土壤的成分。环节一:近距离用肉眼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土壤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动植物的残留物等组成的混合物。(板书:水、大小不一的颗粒)环节二:借助放大镜观察干燥、粉碎的土壤,认识和学分会区分沙砾、沙、粉沙、黏土。(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PPT介绍分类的标准)环节三:观察土壤的沉积现象。将干燥的土壤倒在烧杯中,倒入适当的水并用木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的现象。本环节旨在强化土壤的颗粒由沙砾、沙、黏土组成,并发现土壤中含有空气,杯中漂浮物即:植物的残留物。(板书:空气、植物残体)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将前面七个环节的结论汇总,从面得出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盐分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三)土壤与生命1、观察课本中土壤的生物图,让学生说说生物和土壤的关系。2、说看法: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3、进行保护土壤的环保教育。(四)四、收拾、整理实验器材七、课后反思通过试教,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很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在观察干燥土壤时,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会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的标准,用草图帮助学生理解,看直尺上的1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长,根据颗粒的大小的标准,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便引入“土壤沉积”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因为时间较长,所以教师要事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这样演示实验的效果会更好些。土壤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我是通过一段视频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的,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的情怀。我的说课完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谢谢大家!!这节课的优点;1、这节课准备的充分,教学设计合理,引课新颍,过渡自然。课容量大,课堂气氛活跃。2、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3、这节课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经历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对“土壤里有什么?”进行了深入探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经历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了科学探究知识。4、这节课的教学把着力点放在科学探究上,同学们绕有兴趣地能动地进行科学学习。让师生体会到了过程性学习的好处,过程性学习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5、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意识。6、这节课渗透了“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教育。不足之处:1、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要进一步加以挖掘。2、对学生实验要恰当指导。3、在进行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总结最好是学生占有主动性,让学生对问题加以总结、归纳,体现师生的互动平等。4、评价学生的语言比较少。5、教法上不够创新,虽然力图创新,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努力方向:1、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用的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2、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要进一步挖掘。3、学生实验要给予恰当指导。4、虚心向名师、骨干教师学习,取长补短。5、课堂上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6、改进教学方法,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