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芯事件”中的科技伦理程重力2120150491机械与车辆学院硕士拿到这个作业的时候脑袋里也没什么想法,今天在宿舍和同学闲聊突然聊起科技伦理,他给我说了一个大学教授造假的事情。我百度了一下,原来就是当年闹的沸沸扬扬的“汉芯事件”。“汉芯一号“正式发布于2003年2月26日。发布会场面宏大,各个集成电路鉴定专家一致评定,”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视为”汉芯一号“的发明人陈进自然也是荣誉加身。上海市科委授予其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2004年上海交大将其特聘为长江学者。2006年1月17日,一个类似美国“水门“事件中”深喉“的人物,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经过不断的追索和求证,一个个事实逐渐浮出水面。一个月后,事件的调查组得出结论:”汉芯一号“造假基本属实。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骗取了上亿元的科研基金,上海交大仍未提及事件负责人有没有受到法律追究。事实上,陈进只不过是在摩托罗拉公司当过测试工程师,同时,资料指出:“陈进从未‘主要从事高速无线通讯芯片和DSP核心电路的开发’,从未“担任多项重大SOC系统芯片的设计开发和项目负责人’。”而在陈进回国后,作为一个测试工程师却在短短1年时间内,就研发出了“汉芯一号“这样高端的DSP芯片。英特尔公司的一位工程师评价,“芯片的研发设计时间是很难界定的,但是作为一个尚在组建过程中的设计团队,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了一款高端DSP芯片从源代码设定到流片的全过程。这个速度太惊人了。”。从举报人那里得知,陈进从美国购置了10块dsp56858芯片,并找民工把芯片上的文字改成了“上海交大“。就用如此低劣的方式,获取了上亿元的科研基金和各种学术顶尖的光环,这不由得让人深思。目前在科研界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更希望在经济上、科技上能快速的腾飞。在高科技领域,打“民族牌“的技术轻易得到国人的吹捧。正事在如此背景下,2003年”汉芯一号“出世即成为了”民族的骄傲“,不能不说是狂热的民族主义情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在如此”时势“中成为”英雄“,个别科技工作者铤而走险,不惜以造假来达到目的,这无疑对科研活动的肌体造成了极大的腐蚀与破坏,也将损及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人辩解说”汉芯“团队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使中国的高科技事业得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以为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那么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灾难,这会让科学学术研究偏离了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学术成果也被当成个人追名逐利的手段。特别是在一些备受政府扶持和重视的领域,这同样是个别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存在的问题。对科技活动不但要有伦理上的约束,更应有机制上的预防和限制。例如,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就增加了特别的措施,包括颁布新法律和设立新的政府调查机构。中国如果在引进海外人才、科研体制和监督机制以及法律比较健全,那么陈进等人就不会钻空子,”汉芯事件“就不会发生。“汉芯”成了民族的骄傲,成了公众和新闻界称赞的对象,从而忽视了对它应有的监督作用。可以说它充分利用了公众的感情和对它的信任,欺上瞒下,从而使这一约束力没有发挥作用。总之,“汉芯事件“已经过去,但留给我们许多的思索。在大科学时代,如何处理好科技和伦理的关系,如果把握好科学研究的个人自由与社会干预之间保持必要张力,从而使科学与技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带来伤害或毁灭,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