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竹子叫湘妃竹。其名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他到九嶷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二人抱头痛哭起来,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睛流干了,哭出血泪来,最后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那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叫这种竹子为湘妃竹。可以说,这个名称,这种竹子形象化了一段凄迷的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这段爱情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屈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诗歌:《湘君》《湘夫人》。通读文辞,感知内容渚(zhǔ)眇(miǎo)薠(fán)罾(zēng)蘋(pín)芷(zhǐ)澧(lǐ)澨(shì)潺湲(chányuán)葺(qì)荪(sūn)楣薜荔(bìlì)擗(pǐ)櫋(mián)庑(wǔ)嶷(yí)袂(mèi)遗(wèi)褋(dié)搴(qiān)汀(tīng)橑(lǎo)熟知字音/夫人啊,快快降临北洲吧!/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秋风啊,徐徐吹拂,/洞庭扬起微波啊,一如我心落叶飘零啊,化作我一地相思。/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我与夫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处?/鱼网啊,为何挂结在树梢上?阅读注释,了解内容•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沅水有白芷啊,澧水有幽兰,/我思念夫人啊,却不敢明讲/我等到神思恍惚啊,还在放眼远眺,/只见到那流水啊,缓缓流淌。•麋鹿为何来到庭院觅食?•蛟龙又为何在水边游荡?•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傍晚我渡过西面的水湾。•我听说夫人啊,在召唤我,•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构筑宫室啊,在那水中,修盖屋顶啊,用那荷叶。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铺砌庭院。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用辛夷装饰门楣啊,用白芷装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蕙草做的幔帐啊,已支张。•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用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散布石兰啊,到处芳香。•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馨香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我把那衣袖啊,抛到江中,•又把你赠我的汗衫啊,扔到澧水旁。•我却又到小洲啊,采摘杜若,•将把它赠送远方的你。•欢乐时光啊,不能轻易得到,•我姑且悠闲从容地散步。复杂的心理变化(满怀希望)(孤独苦恼)骋望佳期荒忽远望驰马江皋(懊丧恍惚)闻佳召予(惊喜欢快)爱而不见(恼怒怨恨)逍遥容与(自我宽慰)两个痴情的人儿:坚贞、高洁、美好袁行霈:“无论是巫还是神,他们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聚少离多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地如此缠绵哀婉,倾诉地如此哀怨又执着。”思考: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能够见面?•第一、创作取材于大舜和二妃的悲剧神话传说,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这样的双方不能见面的悲剧情节。•第二,受到了民间流行歌曲悲愁、惆怅、迷茫基调的影响。两情相思,两情未通,表达一种思念的痛苦是民间流行歌曲表达的主要内容。这种略带忧愁,略带惆怅的歌唱之后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消解。•第三、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男女约会的痛苦,不能相见的愁思实在是极其常见的。•第四、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意:读者之意逆:迎接、接纳、考证、探究、反求志:作品之志,作者之志,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生平和时代背景•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王逸《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怀人不得屈原的诗句一般说来,每句都等于《诗经》的两句。即以较短的《九歌》说,例如:“沅有芷兮澧有兰。”岂不相当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请大家将《湘夫人》一二段改为一篇四言诗歌。•帝子降临,北渚生辉,•极目远眺,使我惆怅。•萧瑟秋风,袅袅吹拂,•洞庭扬波,木叶飘零。•白薠茂盛,纵目远望,•佳人有约,张设罗帐。•鸟雀聚集,水草之处?•鱼网高高,挂于树梢?•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白芷,澧有幽兰,•思念公子,未敢言说。•神思恍惚,放眼远眺,•清清流水,缓缓流淌。•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思考:改完之后的四言和之前相比如何?1、《楚辞》突破了四言的定格,五言、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楚辞》的结构篇幅,张弛有度。3、《楚辞》多用语气词“兮”字(句中停顿、舒缓音节、节奏迂缓,表达情感。)《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它标志着诗歌由集体创作为主转入诗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的开始。《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文学常识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楚辞:★楚辞:《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九歌》★《九歌》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创作的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王逸《九歌序》•《九歌》共11篇,与题目所示“九”不同,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根据闻一多的观点,《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他又认为《九歌》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是“按照各自的身分,分班表演着程度不同的哀艳的,或悲壮的小故事”,以取悦东皇太一。”★《九歌》拓展:屈原诗歌的绚丽璀璨之美•“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一、形象塑造上:屈原笔下的形象总是那样富于色彩和光泽,具有震摄人心的艺术美。这在《九歌》中最明显,特别是其中几个女神的形象,极其绚丽璀璨,宛如玉雕一般。二、语言鲜明色彩。他的诗几乎没有哪一首是轻描淡写的,总是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鲜明的形象。屈原创造了许多新鲜的诗歌语言,有些词语一经他运用之后就诗化了。如:•飒飒——《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飒飒,风声,是一个象声词。屈原把它和另一个象声词“萧萧”组织在同一句诗里,形容风声、树声,吟诵之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飒飒”这个词从此也有了浓郁的诗意,常常被后来的诗人采用。•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冉冉─—《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冉冉,渐渐也。《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冉冉也有了形象色彩。•其他,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迟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曼曼”。《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