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摘要: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现代中国发展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三农”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民阶层流动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深层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我国,对农民阶层流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有见地的解释及建议,这些成果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有关研究做回顾性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所在。关键词:农民;阶层流动;综述;价值流动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的客观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的重要属性。当然,流动主要是指人口的流动,即人口是一个社会中流动的主体。而在中国,占人口比重绝大部分的农民又是整个社会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因此,对农民流动研究非常必要且至关重要。一、相关文献综述(一)农民阶层流动的原因自身方面:大多数农民阶层流动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蔡承荣2001),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盛来运2008)束缚着农村农民阶层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农民阶层。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农民阶层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农民阶层流动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张正河、谭向勇1999)。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流出的农民阶层一般都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农民阶层流动的特征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农民流动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更是众多学者的兴趣所在。因此,关于这方面的成果很多。可以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也正是这些不同角度的分析概括了农民流动的总体特征。1、年龄特征。流动农民在年龄结构上一般表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即流动者大部分是青壮年农民阶层。据赵树凯主持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农村中外出人口中35岁以下的占86.3%,而且近年来随着流动强度的增加,农村流动人口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显著。这其中有许多人是通过上学等途径直接流入城市,不想回到农村务农。同时,不能通过这一途径流动的青年农民也纷纷向城镇和大城市流动,以获得更大的发展,2、文化特征。研究表明,农村流动人口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尽管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流动人口而言,农村流动人口属于低层次性的流动人口,但他们多数是其所在农村社区中受过一定教育,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在流入地的工作和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具有相对的优势(谭深1997)。3、边缘性特征。有学者指出,农村流动人口的双重身份是一种独有的特征。他们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收入低和不稳定使得他们不能或不敢放弃手中的土地使用权,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成为城镇和农村之间带有过渡性的特殊人口群体(杨子慧,萧振禹1997)。还有学者认为流动者的边缘化不仅仅表现为其不被流入地社会认同,还因其与流出地社会的人在观念和地位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新的类别和群体。(三)农民阶层流动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农村阶层向城市流动不仅没有为农村的发展造成阻碍,反而是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因为,中国的农民流动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返乡农民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盛来运2008)。然而,大规模的农民流动对迁出地也有一些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量土地因缺少农民阶层而被抛荒;二是育龄妇女大批外出使计划生育变得困难;三是大量乡村精英的转移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外出者会给家庭留守人员带来情感压力。2、对迁入地的影响。多位学者分析新增农民农民阶层对迁入地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积极评价占主导:新增农民阶层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地区结构性农民阶层短缺,丰富了城镇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使其产业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城乡统一农民阶层市场的建立和开放,推动了城市化和现代化(张晓莉、李辉2006)。总之,在宏观环境上,不管是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农民阶层流动都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农民阶层市场建设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等发面都起了促进作用。3、对流动主体的影响。流动本来就是一个重要决策,流动成本与收益的矛盾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但到时不管对错,流动都不可逆转,否则成本更高。而且,流动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劳动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多种影响(张正河、谭向勇1999),他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我认为,适度的农民流动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但目前很多省份的农村已经出现只剩下老弱妇孺的现象,即农民阶层流出过度。这使我国本来的人口分布不均问题愈加严重。这种极度不均衡现象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即使有好处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迁移者总生活在不是家的地方,没有归属感,也不利于他们及其后代的发展。二、对农民阶层流动的价值分析上述文献综述主要从农民阶层流动的原因、特征以及影响来进行阐述,下面将从不同的价值角度着重分析农民阶层流动的影响。(一)经济价值农民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农民流动研究的热门话题,其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方向、多层次的。1、农民流动优化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皿,使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要求就业结构高度化,就是要使以农业为主的就业结构变成以工业或非农产业为主的就业结构。我国目前已进人工业化的中期,在市场配置各种资源中,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经济规律在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仍是以农业为主。1994年约有3.3亿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约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4.39。由于人均占有耕地等资源较少,农业中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按每个劳动力经营5亩耕地计算,全国约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农民流动,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劳动力相对缺乏的行业有了充裕的劳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农村中的剩余动力也找到了相应的出路。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就业结构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加快了流入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带动了流出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流动,也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民外出,不仅挣钱富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许多农民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由打工仔成长为管理人员,他们在都市文明的熏陶、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变得精明起来,在积累了资金后,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回家乡,纷纷回乡办厂,发展第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家乡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使得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在系统外部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启动力。而乡镇企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使得农村经济结构不靠领导的意志调整而自动向合理化方向演进。3、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积极作用,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全国居民收入抽样调查数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及其他部门调查数据等计算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农民阶层的流动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收入构成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外出打工所占比例显著增加。同时,调查表明,农村外出农民阶层具有高额汇款回乡的倾向,这种资金的回流有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然而,关于农村农民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学术界始终存在不少争议。农民流动在一些富裕地区外出的农民阶层主要来自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在一些贫穷地区,因为主要来自于中等偏上收入家庭,却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二)社会价值1、农民流动推进社会制度完善任何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都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制度政策限制了农民流动的自由,不利于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了能够突破这些制度政策的影响,农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可以说正是由于农民长期以来不断冲击城乡二元结构的樊篱,才促进了相关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流动推动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二是农民流动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农民进入城市,一般来说处于城市的低层,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侮辱和伤害。湖北籍青年孙志刚的遭遇是个典型案例,一个打工的青年,在收容所里竟被殴打致死。这个案件得到了高层领导人的重视,才得以顺利地将那些违法人员绳之以法。孙志刚用血的代价促进了新的收容管理政策的出台。我们相信,随着农民流动的加剧,相关的法律还会更加的健全。此外,农民流动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长期以来,农民流动不断冲击着城乡二元结构,正是有了农民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事实,促使户籍制度得以慢慢地展开。当前,有的地方为了吸引农民工,积极主动的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提供优惠条件。例如在湖南、广东两省,2002年就颁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措施,湖南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管理模式,统称为湖南居民户口。这些制度政策的改革顺应民心,为农民享受国民待遇迈出了第一步,深受农民的欢迎。2、农民流动推动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农民流动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农民流动的加剧,农业劳动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的缩小。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旧有的社会阶层在分化、解体,新的社会阶层在重组。农民工阶层的不断壮大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中国,由于农民人数最多,农民阶层能否实现合理分化成为中间阶层壮大的关键因素。其实,除了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外的所有阶层都有可能向中间阶层靠拢,促使中间阶层壮大的潜力巨大,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因为首先中间阶层介于高层和低层之间,能够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减缓高层和低层冲突。在我国,如何培养促进中国中间阶层的崛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农民流动恰恰是促进中间阶层的产生的重要途径。(三)文化价值1、农民流动丰富了城乡物质文化农民生存价值观以经济为目标,“巨大的经济驱动力是促使农民大规模外出的主要动力。”经济趋动力使农民面向外面的世界寻求物质财富。农民对物质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民是城市物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主要是城市建设中的体力劳动者,直接参与城市的一、二、三产业的体力劳动,给城市提供和补充了急需的廉价的农民阶层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物质文化大发展。没有农民流动带来的大量农民阶层资源的补充,城市物质文化建设将得不到应有的速度发展。(2)农民流动为农村带回了大量的物质文化财富。农民流动既为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剩余农民阶层转移,农民在外挣得比农村多得多的经济收入,这收入又回到农村转化为农村物质财富,丰富了农村物质文化。2、农民流动加快了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农民阶层的转移与流动促进了物质、制度文化建设,更加快了城乡观念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观念与现代都市相结合,城市居民在观念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意识,农民流动带来了二者观念的更新,城乡观念文化上了新台阶:(1)农民的传统乡村文化向现代开放文化转变。农民在打工中适应了环境,转变了一些旧观念。主要表现在:第一、伴随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增强。在打工中为了维护自身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