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1、找出作者在文中列举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速读课文,筛选信息院墙、树、圏棚、炉灶;草,土墙、房子……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曾被一个瘸腿男人追过……二、文本研习朗读课文1—3段,说说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1)对这些证据的珍爱;(2)对当初自己不懂得这些证据的意义的自责、追悔;(3)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为什么“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曹文轩:“人的悲剧性……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刘亮程:“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土坑等待什么?生活过的证据的消失,复归自然本来的面貌。朗读课文4—6段,并在“对话栏”中做评点,可以从内容、情感(字、词、句、标点)、手法等方面切入。作者连用七个问句对过往生活的许多情景提出了怀疑,反复地、不停地追问:“真的?真的?”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在第五段、第六段,作者把这种怀疑推向极致,三个反问句似乎肯定了过往生活存在的虚幻性,甚至把它们归为“这一切,是一场一场的梦”。“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如何确认自己是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家王开岭:“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包括我们“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文章从一开始对通过实物明证过往生活的企盼已转变为对过往内心生存见证的更高要求。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成为“精神的流浪者”。“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同学们的困惑:1、“踏踏实实”和“虚无”不是有矛盾吗?2、“家园”指的是村庄吗,还是有更深的理解?3、如何理解这句话?这里的“家园”不仅指物质层面的“村庄”所代指的诸多物什,更指向精神的家园。当物质的家园废失,人的精神家园也将坍圮,人就只能在“虚无”中做一个无“家”的精神流浪儿了。“踏踏实实”与“虚无”虽然语义相反,但恰恰强调了踏上虚无的必然性。“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曹文轩:探讨:你认为刘亮程的这种写作或思考有没有意义?对你有何启发?人确实无法选择生活,却可以选择记忆……已经消逝的人、事和物,我们可以凭借记忆把它们重新唤回,用文字符号向它们招魂,把它们从过去的时光中带回到眼前,变为活生生的、当下的存在,重新建构我们与这些人、事和物的关系。——刘亮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