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曹文轩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重点)2.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主要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关于文体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少年》,台北民生报社1996年版,有改动。作家曹文轩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下了这篇文章。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突出的是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画面内容描述引发的联想(人生哲理)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以为凭借,加上_______________,阐述_______的一种散文。摄影画面的内容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联想人生哲理扫除字词障碍•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惦念(diàn)•崔颢(hào)•徙——迁徙•涉——跋涉•徒——徒劳•陡——陡峭•戈——戈壁•弋——游弋•簸——颠簸•巅——山巅•馨——温馨•磬——钟磬•罄——告罄(罄竹难书)•磐----坚若磐石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画面内容进行描述的句子第1自然段“他们去哪儿?”第8自然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10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第12自然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第一部分(1节)由照片切入,展开联想,猜测画面上人们的归宿地,说明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相关。第二部分(2-11节)由画面展开联想第三部分(12节)回归照片思路清晰朗读课文,根据“摄影散文”的特点给文章分段局部细研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重点,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观点?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引发的联想为什么会引发这些联想呢?探讨第一个观点人为什么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呢?从第3-7段找找原因。喜欢迁徙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3-4)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5)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他受着家的压迫。(6)前方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7)欲望习性外界诱惑无奈压迫召唤向往为什么要“离家”?离家这里的前方还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吗?“前方”:离家出走的方向、精神的目的地,召唤我们的理想、精神追求。写人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为什么写到了动物?类比。动物的迁徙这里作者用整齐的短句形式,紧促有力地写出了人类迁徙时的奋“蹄”挺进、迫不及待,这种离家的心情是势不可挡的,我们也可以看出生存的艰难。离家的缘由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压迫的无奈前方的召唤生存的需要满足欲望精神的追求理想的召唤摄影作品在路上离家对前方的幻想出自无奈外面世界的诱惑人的天性(理想的召唤)汽车前方探讨第二个观点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默读第9、10、11节,请概括回答。前方有无家可归的感觉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精神家园、心灵归宿人生之路、奋斗历程家“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什么是“形而上”?•《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王阳明说:“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做道或隐,是“形而上”;有形体的,凭借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或显,是“形而下”。文中的“路”•“路”是实实在在的走的路,是形而下的;•“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是形而上的。本文中的“家”一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家,是形而下的;二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宿,是形而上的。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皮肉之苦(身体辛苦)心灵之苦(精神苦旅)流浪无家可归的感觉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人生是一场苦旅这是一句深奥而充满哲理的语句。文章借用画面将其形象化。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特补充钱钟书先生《围城》的一些片段:人生是一场苦旅(皮肉之苦、精神之苦)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摄影作品拥挤不堪坑洼不平东歪西倒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精神之苦皮肉之苦钱钟书、丰子恺的作品中的场景坐在豪华舒适的交通工具的人2、到处流浪,惦念家乡3、无法还家4、还家无家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从精神上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有哪些含义?(人的悲剧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三重悲剧(找出文中的原句):人的悲剧性实质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归宿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1.心的漂泊从来没有港口空空的行囊空空的手等待你蓦然回首——刘浪《心的漂泊》2.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杜甫学则须疑“前方”“路”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除了“家”之外,还有哪些意象呢?是理想的召唤,是精神的目的地。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进程。小组探讨一离家与归家有什么关系?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离家归家寻求精神寄托探讨二:作家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启人深思,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因为不知足,才有追求、有理想,才永不满足,要离家迈向前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讨论三:论本文的写作方法。【提示】(1)运用联想,虚实结合。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联想和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讨论四: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提示:第一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首尾呼应的方法主要有:(1)复现式呼应。文章开头的抒情、议论、人物描写、场景设置、说明要点等等,在结尾重复一次,首尾相比,语句略有不同。由于开头结尾对同一内容反复强调,使文章的主旨更加突出,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如本文就运用了复现式呼应。(2)虚实式呼应。文章开头写实,结尾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或者为了突出文章的意境而进行虚化描述。这种虚实式的结尾经常用于记叙文,能给读者以意境之美。(3)对举式呼应。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首尾呼应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以“引用”手法开头的文章,即开头引用一种材料,结尾也用一种材料,两段材料首尾并举,共同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并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之美。指津:解答“首尾呼应”类阅读题,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四、行文脉络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与君共勉愿大家心中有一个前方,愿大家拥有一个美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