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分析摘要:在全球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传播也越来越频繁。而作为文化传播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译制电影正逐步成为我们了解国外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电影的台词翻译的方法上却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台词翻译的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将就该理论进行分析,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明晰的认识。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电影字幕特征引申出两种常见的电影翻译实践方式,并从翻译效果上论证该方式及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上不可比拟的优点,同时又分析了该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的不足之处,最后得出结论电影字幕翻译应本着传达意义的同时尽量多的传播文化、弥合文化差异,因此应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关键词:功能对等;电影字幕;翻译策略;文化传递一.电影字幕特点1.具有较强的瞬时性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电影台词没有重复性阅读的特征,只是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由演员演绎一遍,而观众则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边看字幕一边聆听配音,不能重复地观看或者聆听同一段台词。所以,电影台词必须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相应演员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涵。例如《狮子王》当中,刀疤叔叔想谋害辛巴,就骗辛巴说爸爸要给他一个惊喜,当辛巴问自己是否会喜欢这个惊喜的时候,刀疤叔叔却回答,“Simba,it'stodiefor.”(辛巴,你会喜欢死的。)短短的依据双管次在电影中会转瞬即逝。这时候如果观众不注意其中的内涵,就会错过一些精彩片段。2.具有较高的通俗性电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传播媒体,其本身的商业性要求它的语言一定要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水平。所以在制作电影的时候必须准确把握台词的内容和难度,因为太难的台词会让观众感觉枯燥和艰深身,太简单的内容又会让人觉得无聊。例如《黑客帝国》中,导演有效的弱化了电影的哲学思想,从而符合多数观众的欣赏水平。3.具有一定的简洁性一般情况下,电影台词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的,因而在台词中大部分内容都遵循了口语对话当中的简明扼要的特征。例如《黑暗骑士》当中,在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小丑的生死的时候,哈维·丹特仅仅用了四个词语:“Youlive.(HeturnsthecoinOver.)Youdie.”(你活,你死。)通过电影屏幕及四个单词,观众很容易理解他表达的内容,有效避免了繁琐而啰嗦的对话。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奈达在《论对等原则》中详细解释了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为避免歧义,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作为归化翻译法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翻译就是交际”的理论,指出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际的作用,才是有用的。按照这一观点,译文如果不能被接受者看懂,也就是说起不到交际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译文就是失败的。奈达的理论强调平衡,包括文体平衡,社会和文化价值平衡和语言学特征的平衡,包括语用,语法和语义对等。他的动态平衡理论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均强调译文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要尽可能地挖掘目的语的表达潜力,因为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交际翻译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克服文化障碍,提倡自然表达和流畅翻译,实现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三.由电影字幕特点和“功能对等理论”引申出的电影翻译方法1.归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表情达意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庄琦春)而每一种语言亦包含着许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在语言中可能以成语、典故、俗语等形式表现出来。电影对白中含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即文化词语,可能为目的语文化观众所不知、不熟悉。比如,有些文化词语若采用直入式的译法,目的语观众根本无法看懂。而严格的字幕翻译中又不允许加注说明,而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就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旨在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当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为其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以使得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了解和适应于被翻译的文本,不会产生陌生感。使译文尽可能多地保持原有的风格,达到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归化翻译众多流派的翻译原则是从本质上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注重观(读)者的反应。2.缩减:使译文简洁明了,流畅通达影视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等技术因素的制约。因此,字幕不能过于冗长烦琐,必须简洁明了,这样就只能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有时必须对源语语篇进行简化或浓缩,即采用缩减式翻译。所谓缩减式翻译是指在字幕翻译中对原文进行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浓缩即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压缩性意译指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删除就是完全略去不译。采用缩减式翻译,是使译文简洁明了和提高字幕易读性的关键。在技术层面上,简洁表现为对字符数目的控制,即所谓“言简”;而“明了”表现在意义的明确传达上,即所谓“意赅”。四.功能对等效果1.语言效用上对等语用学主要是研究人们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给他人带来好印象,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我们从语用学的研究本质来分析,其实语用学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语用学的学习,运用到与人交际中,进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收获与感触。比如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它所表达的意思,我们所说的语境,也许就是完全不一样。比如电影《毕业生》中有一段,大学毕业感到人生迷茫的男主人公本杰明无心宴会,一个人躲在小房间里时,罗宾逊太太来到房间,他们之间出现了一段对话,“Mrs.Robinson:Oh,Benjamin,Iwannaaskyousomething.”“Benjamin:What?”其中ask的中文翻译是请求的意思,这句话主要是说罗宾逊太太想要本杰明帮个忙。而不是问本杰明有什么事情而等待本杰明回答。而“what”一方面表示吃惊,另一方面询问帮什么忙。所以这里必须用归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交流的效果,达到语用上的对等。2.语言意义上对等在语言学科里,语义学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交际服务,为了人们能在交际场上应付自如,谈笑风生而存在的。名著学者曾宪曾总结出,语义的意义主要有三方面,(1)联想意义;(2)概念意义;(3)文体意义。要更好地理解句子,需把它放在语境中,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意义。如果讲述者脱离语境观众要理解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而电影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欣赏电影时花上很少的努力就能获得电影的内涵。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打了五年football就拿到了学位。如果译者直译为足球就错了,这里应该是指美式足球,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橄榄球。因此对于此类问题,采用功能对等理论处理就能达到语义相等的效果。3.视觉上对等视觉等效是指欣赏一部电影,电影画面是处于一种动态、播放的状态下,观众既欣赏电影画面又听到了电影声音,看到人物表情变化,演员说话的口型、手势与姿态等这些都达到同步。奈达曾经说过,每部电影的拍摄中有一半以上的画面镜头都是近景,所以如果音画没有实现同步,我们怎么欣赏电影呢?钱绍昌教授对电影音画同步有独特的见解,他提出翻译英语台词时,我们的汉字与英语台词的音节数量上要相当,这样翻译才能达到效果。翻译者要做的就是对译语台词进行适当修改和转变,但是译者必须尽其可能接近原文的意义为前提。在电影翻译字幕受时空因素制约的情况下,适当采用归化译法或进行一定删减,这样才能实现音画同步的效果。4.审美效果上对等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我们欣赏一部好的电影,会给我们内心带来很多方面的享受。一部电影的好也绝对不只是内容,还有很多方面,如电影人物的着装、人物的服饰也是一大看点。拍摄技巧,有些影片中运用特效特别成功,带给人很大的震撼!造成人的审美观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大部分取决于电影字幕翻译者,因为整部电影的人物对话、人物台词都是靠翻译者来传达给观众。但是对原文语言用译文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电影的美感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受到影响,毕竟翻译者是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这时我们就应该以功能对等法的理论为指导,来弥补两种语言在转换中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电影字幕翻译者进行翻译时能更好更准确传达原文内涵,尽可能的让观众获得观音美感。五.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非尽善尽美虽然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台词的意义传达和音画同时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却很难弥合文化差异的鸿沟。对于文化词语若是同样采用归化或者缩减的方式,则势必造成文化传递的失真,甚至观众根本见不到该文化词语的显现。这在文化传递上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1.功能对等使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原文信息,还掩盖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上起到了文化归化的作用。实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则是相对的、偶然的。若非要在不同文化间找一种对等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造成文化意象的歪曲,如国外翻译家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回避“红”字在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危险、极端等情绪,把原书名译为“TheStoryoftheStone”,这样的译名使原书中所隐含的“富贵、排场、人生如梦”等隐含情绪不复存在。2.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空缺是功能对等的又一明显的不足。我们都知道,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在译语中有时是不存在对应的。一种文化中浅显通俗的词语在另一种文化却难以理喻。比如,对西方人来说“精神文明”一词就很让人费解,无论是译成“spiritualcivilization”或是“socialethnic”,似乎都无法传达其中蕴含的意义。3.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是很难实现的。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流于字面,溢于言表,是全民语言所共有的语义,可以凭借社会文化环境、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了解;但是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则可能藏于字里行间,蕴于语言深层。通常,一部文学作品的特有意义往往不能按约定俗成的规则加以了解,而要通过对作家个人风格和作品的特殊语境的探讨才能把握。而这种艺术意境译者很难把握,很难在译文中传达出来。再说有一些文学作品,意义晦涩,形象朦胧,仁者见仁,而译者则很难兼顾到这种意义的多重性。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的翻译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该理论进行翻译可以有效适应电影字幕瞬时性、简洁性的需要,跨过语言差异,使观众能够轻松理解电影内容。但不可否认,在文化词语的处理上却存在明显不足,有碍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译者应在功能对等的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对于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给予足够重视,在遵循传递文化信息的原则下尽量满足电影字幕的时空要求。[1]浅谈美剧字幕翻译技巧——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美剧字幕翻译[J].海外英语,2010.10[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