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特征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但将自己的名特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从而为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词:历史悠久特征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1悠久历史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2特征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2.1风味多样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2.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2.3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情趣2.4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2.5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3中西饮食文化比较随着近世中西方文化大规模交流的开始,处于世界文化坐标系中的中国饮食文化能够主动吸收异质饮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与时俱进中补充和完善自己。同前几千年相对缓慢的发展历程相比,从19世纪中期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大量地选择性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秀因子,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3.1西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这一特点。因此,总的说来,中餐更注重食品间的“渗透”,即味道的搭配和匀称;相比而言,西餐更注重食品的“齐全”,即保证营养的搭配和匀称。3.2烹饪方法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3.3用餐礼仪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国人进食的过程中无须他人事先进行食物的分配,而是各取所需,食客的进食量或者说是每个人所消耗的食物的量占总食物量的比例是不确定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3.4餐具选择及使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用餐器具方面也有体现。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并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精美的食物要有精美的器具搭配,并且要注意搭配和谐,菜肴与器皿在色彩纹饰、在形态上、在空间上都要讲求和谐相配,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像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的餐饮器具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组合化”的新面孔亮相,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意和情趣。西方也开始注重对餐具的设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具,这些餐具通常都带有色彩和图案,并以各种不同的样式出现,具备了观赏性、趣味性等特点,并把餐具作为礼品来销售。3.5茶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如英国人喝茶与中国人喝茶习俗方面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喜欢喝清茶,讲究品茶英国人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糖等中国人大都喜欢喝绿茶,而英国人大都喝红茶,据说是因为绿茶不易保存。4结束语中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像中国那样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从先秦到现在中国饮食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担任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色。中国饮食的发展史也反映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史。中餐作为我国的“国粹”也是我们的骄傲。参考文献:[1]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3]杜莉,姚辉.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