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华南师大政治与行政学院何亮讲课提纲一、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价值定位二、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一、核心素养研究背景与价值定位为把党的18大和18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研究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2.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钟启泉教授说,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例如在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默认、某些名校长鼓吹的要把一些“名牌”中小学办成所谓“拔尖型创新人才基地”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哪怕是精英教育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也重视“通识教育”,它们的宗旨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培养有教养的公民”。曾经有中学校长提出要“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的解释是不敢苟同的。更有些超级中学明明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偏偏打扮成素质教育的典型;国内一些媒体却还在不时宣扬。这种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直接导致育人目标的缺失。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要重新认识“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第一位的目标。二、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是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说“素养就是competence,又译胜任力”,有人说“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有的说它是“最基本、基础的素养”,有的说它是“关于理想人格的描述”,虽无法实现,但心可向往之。有的人借用爱因斯坦的话——素养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认为:1、学校的目的总应该是,当一个年青人走出校门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2、我没有特殊的才能,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好奇心能在正规教育下幸存是一个奇迹。3、促进个性发展很重要,因为只有个性才能产生新的想法(思想/观念/理念)。4、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一般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掌握专业知识。5、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是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包括“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几个方面。以林崇德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在《意见》中引入“核心素养”的同时,将其界定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释义: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1、核心素养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核心素养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2、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目标核心素养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内容、目标和要求,它体现了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学科课程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比教育目的更加具体,但是比课堂学习目标更抽象。学科课程目标下面是教学目标,即教师依据教育目的或学科目标,结合自己对学情的研究与判断,制定相对具体的、清晰的可以操作目标。课程目标层级图3.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有些一线教师说:刚明白‘知识与技能’,人家又来‘三维目标’了;刚要明白‘三维目标’,人家又要‘核心素养’了,我们被搞糊涂了!有学者认为:“三维课程目标”本来很科学了,又搞所谓“核心素养”是在瞎折腾;有人认为:“三维课程目标”问题太多,应该用“核心素养”取而代之。上述观点都有些偏颇。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三维目标是上轮课改的一个标志,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当前课改全面深化的一个标志。当然,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取代,更不是否定,而是继承中发展,传承中创新,整合中突破。从形成机制来讲,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其次,核心素养具有广博的内涵,而课程目标的指向与作用明确具体。可以说,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最后,现行三维目标存在问题。一是对三维目标不完全理解。有的教师说:说实话,我们不懂三维目标,你们要检查,只好应付。我们区别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质疑三维目标提法的科学性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维课程目标的提法是否科学?这个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1.知识与技能,曲解了布鲁姆的本意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3.过程与方法误解了“过程”的基本内涵三是在教学实践中不知所措。专家一再强调“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一旦被相互割裂开来,分别地加以设计,教师往往也就会不知所措,并最终采用生硬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肢解。链接:课堂教学目标——《公司的经营》目标设计知识目标:了解企业、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及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简述公司的组织结构,比较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描述公司的经营表现与发展状况,阐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能力目标:比较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有关企业经营的基本技能;能够结合实际针对企业经营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的实践能力;正确看待公司兼并、破产的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观念。(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略)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框架:3~6~18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一)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第一层: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第二层: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2、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3、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第二层:自主发展——健康生活1、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3、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第三层:社会参与——责任担当1、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