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浅见《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标的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标准对上述四个方面目标的达成,积极倡导经验的积累与参与,其内涵就是以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现实为背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建立问题意识,进行数学思考,最终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那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智慧。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并且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分别出示三个信封,A信封装一个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一个钝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这三个三角形有一锐角是相等的,并重叠在一起,且露出这三个重叠在一起的锐角。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只要有一个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必须有三个锐角才是锐角三角形呢?一个三角形中有没有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直角或钝角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学生很想知道答案,这一下兴趣盎然,学习非常主动。教师再提出:“看到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提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怎样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能解答哪些问题?等等”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已提出的,特别想知道答案,所以探索的欲望特别高。所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目标的达成上,应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营造情境,让学生敢问。我们不难发现,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老虎”,而到五、六年级,学生似乎变的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学生不敢提问题,一是时间不允许,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二是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善于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每一次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对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个位有关。”“真的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才得以发现。三、拓展学生提问的空间,让学生会问。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教学中,一般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没有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推导圆面积的公式时:让学生用硬纸片来剪拼,意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悟圆与长方形间的关系,随后让学生动脑思考:“凭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或和老师一起讨论”。学生沉思、讨论后摆出各种形式图形,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圆面积,只要用长方形的长乘宽就行了(也就是圆周长一半乘半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这是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拓展;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那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那是师生拓展……在这里,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再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1996年第26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16枚;美国得金牌44枚;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28枚,美国得金牌39枚;2004年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32枚。美国得金牌35枚。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这个情景蕴涵了较多的数学问题,很有提问的必要性,学生也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我国28届得金牌数比上一届多了百分之几?第26届奥运会上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百分之几?第28界雅典奥运会我国得金牌数比美国少百分之几?……这样,可以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解决,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自主不等于自觉,也不等于不要老师教,学生自主有余,似乎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作为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还不能自主、不会自主。因此,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需有“度”,要有意识地引导显得非常必要,让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培养起来了。最后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与各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