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应该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怎样理解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反映的是学生观——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是正确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教好”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进步,还没达到“好”的标准;今天有进步,还是没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这个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既是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老师不断提高的过程。稍懂逻辑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是不合逻辑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传媒和同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如果给我们教育的是一个干净的学生,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教好的。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干净的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重要的老师(我们本身均有这样的体会,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我们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发现自己像某个教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在此情形下有几个教育者能把这些学生教成所谓的好学生呢?还有,对这个“好”字该如何来理解呢?什么叫“教不好的学生”?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根据本人资质,在学业上尽自己所能,具有健全人格,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学生能被教成这样的话我认为就算是教好了。可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太高的要求: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恨不得个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否则立即被指为“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仿佛成了神,无所不能,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要是这样的话,中国岂不早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教师将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决定力量而被载入史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学生应当在教育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什么叫不同程度的发展,是否是这样理解的:就是容许差异的存在。一个学生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也起很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智力低下的学生,除非将来科技发达给他做个脑科手术,再有本事的老师也难以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生。一个家庭环境恶劣,家长素质低下,加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熏陶,一个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下靠老师的几句说教就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可能吗?也太高估教师的能力与作用了,让老师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某些社会渣滓也是接受过教育的,算是“不会教”的老师教出来的,以后在量刑的时候是否也要追究他们当年任课老师的责任呢?想到这里不寒而栗。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些学生之所以不优秀,是资质环境造成,属朽木不可雕也,非教师之过。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出色的也不过有七十二贤人,其余的还不是资质平庸,无才无德吗?照这样计算,成才率也不高啊,可是这并不影响孔子成为大教育家。工厂还允许一定的次品率存在,为什么在比生产产品不知复杂多少倍的教育上出现教不好的学生就对老师大加指责呢?一位教师一生桃李无数,再有本事,也总有教不好的学生。有教不好的学生、出现考试成绩不好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怎么能以这个来作为指责老师的借口呢?再则,什么叫“不会教的老师”。既然每个老师都能领到“教师资格证书”,国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了。如果你还认为他不合格,你就去指责有关部门把关不严吧。我想,做一个特级教师恐怕很难,但做个普通合格的教师还不至于有多难吧。可是合格与否不是由教师自己说了算的。在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衡量一位老师好坏与否的标准已经被简单的量化,仅仅就是你所教的学科的平均分的排名。多少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会教”的老师,放弃自己学习提高的时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如何提高班级考试分数上,甚至不择一切手段弄虚作假,为此不顾自己的良心、不顾学生的天性,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只有一个:分数。在这样功利下老师与学生都成了分数的奴隶。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它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为出发点的一种社会活动。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仅仅是一些擅长考试而严重缺乏做人的重要素养,有才无德,作为材能用,作为人甚忧。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这一切错难道要往老师的头上推吗?怎么才算一个“会教的老师”?那么敬请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最重要一条:允不允许有后进生存在。因为这关系到老师“会不会教”的原则问题。否则在班上出现后进生,总体成绩上不去,那这个班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难道他们就是不合格的老师了?作为教师,干着繁琐的劳动,领着微薄的薪水,无限地透支时间与精力,承担着“没把学生教好”的责任,还有来自家长,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度日如年,苦苦煎熬。看来要做不被人骂的老师,在教好学生方面你是不可能的了,你只有为教育事业献身这一条路可走了。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非常不客观的,是一个病句。可以修改成“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不会教的老师”。按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来说既然可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就可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那就可以说“没有打不赢的战,只有不会打战的将军”;那就可以说“没有改造不好的罪犯,只有不会改造的教官”;这句话不知被多少领导挂在口头上,大会小会复述一遍又一遍,直说得我们当老师的无地自容。说这话的教育上的领导包括学校的领导,难道说你们不是教师出身的?难道说你们在一线当教师的时候你所教的学生都教成才了?你们都把每个学生都教好了?现实的学校,有几个学校领导所教的科目成绩都比一般的教师成绩好?有几个是因为把学生教好了被提拔为领导的?教育部门提出让学校领导以教学指导教学,请问:有几个领导真正的懂得教学?既然你们都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符合“好”的要求。那么请问:为何要把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强加到我们一线教师的身上?每当成绩出现滑坡,每当统考检测公布分数排列名次,领导的这句圣经一样的口号就会响起在老师面前。就会开什么“锅底会”让老师检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很明显是站在学生立场上的,在为学生辩护。当然,在知识的占有量以及教育教学艺术上,教师优于学生,教师应该答疑解惑,全力帮助学生,使其达到“好”的要求。但是一味偏向学生而忽略了教师主体性及情感诸方面的要求,就未免有些偏颇。只要有点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要把一个充满童稚的顽童教育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行的。它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家庭是孩子整个教育链中的第一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将给孩子一生的教育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就会成才了,至少成才有望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为孩子请了几个在校的全职“保姆”,一切事情家长都不须操心了。更有甚者,当孩子读了几年书后竟不知孩子在读几年级了。试问这是当老师的责任吗?社会中的很多不良现象也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教育好一个孩子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单方面的责任,而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一味的把这种责任推卸到老师头上是不合理的,也是于事无补的。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这句俗语虽说非常通俗,万事万物不可能绝对一样,人也不例外。科学家都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力天生就有差别。一个班级难道就没有智力低下的弱智儿童吗?这些并不是在歧视这些孩子,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算把这类孩子教好呢?教成什么样才算好呢?面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应如何把他们教育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呢?要不然,我们的老师又没教好了。每年进重点高中的指标是有限的,每年的高考也不是人人都能进大学。何况大学也有“一本”、“二本”之分的。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要不然他为何提倡因材施教呢?他的三千学生也只出了七十二贤人吧?我们没有几个人能比上孔夫子老人家吧?对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些都不为过,也是正当合理的要求。谁叫我们是老师呢?谁叫我们干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呢?谁叫我们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呢?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职责,是当老师的本份,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每一个教师有谁不想把学生教好呢?老师也是人,既然是人,那么他的精力是有限的。由家庭、社会所承担的那部分责任,老师不可能承担得了。也许,请教育部门的领导设身处地的为老师想想,请不要再说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