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传统宗教(佛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節佛教與中國文化•佛教是世界上成熟最早的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在亚洲有广泛影响,现有4亿多教徒。•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汉代传入我国后,经过与本土文化的排拒与吸纳,最终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一、佛教的創立及其傳播•1.来自古印度的佛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与中国春秋时孔子同代),为古印度迦毗罗王国(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太子自幼深切体会生老病死的不幸,发心为一切众生寻求终极解脱之道,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佛,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印度各地建立僧团,教化众生。•佛陀入灭后,其教法由弟子回忆诵出,整理结集。•由于后世弟子对教义解释及修行方法等出现争议,僧团逐渐分为众多部派。•现在总体上划分为大乘佛教、小乘上座部佛教。大乘教上座部原始佛教小乘教大众部•2.南下北上的弘法•从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起,佛教开始向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播,逐步发展成世界性宗教。•从印度本土向外弘扬佛法的路线有南北两条。•向南传播:•先进入斯里兰卡,再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南部。•经这条路线传播的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属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佛教”。•向北传播:•一条途径是从印度西北部传入中亚地区,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然后再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由于信奉的经典翻译属汉文系统,故称“汉传佛教”。巴基斯坦卡拉奇国立博物馆藏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另一途径是从印度中部传入尼泊尔,进入中国西藏,再传入中国内地、蒙古和西伯利亚。•由于信奉属藏文系统的经典,故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汉传和藏传佛教统称“北传佛教”,属大乘佛教。二、佛教的基本教義體系•1.小乘与大乘的区别•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教理的不同,及形成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衍那”)的意译,指“乘载”或“道路”之意,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小乘”亦称“二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又称“菩萨乘”或“佛乘”。•大乘和小乘主要区别如下:•首先,从追求目标上看•小乘以追求自我解脱为主,从超越生死出发,以离贪、瞋、痴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大乘不以个人觉悟为满足,大慈大悲以普度众生、求得无上正觉为目的。既出世又入世。•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一大特色。•菩萨,意指具有大觉悟心的众生,立下弘大誓愿,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人。•其次,从修持方法上看•“声闻乘”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通过“四圣谛”修持,达到阿罗汉果,从而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缘觉乘”主要通过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从而获得辟支佛果(独觉佛)•“声闻乘”与“缘觉乘”都不能成佛。•四谛说:•谛:真实不虚、真理•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27•苦谛:代表了佛教对人生一个方面的看法。“苦”除了痛苦、悲伤、苦难的含义外,还有缺陷、无常等意思。•苦谛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会苦•“五蕴”炽盛苦•日本著名佛学者木村泰贤:•“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大的道德价值。反之,•任己被苦征服,人生便•可谓无价值的存在。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大乘佛教思想论》•集谛:“集”,招聚、生起。集谛是追寻痛苦根源的真理。•佛教将人生痛苦归结于贪欲、瞋恨、愚痴“三毒”。•十恶不赦: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二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邪见等。戒除十恶,便是十善。•灭谛:灭是熄灭、寂灭。从自心中消灭产生苦的根源,熄灭烦恼,就会从众苦中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达到一种不生不灭、清净自在的涅槃安乐境界。•涅槃需亲证•道谛:解脱的道路,即为了实现涅槃境界所必须修持方法和手段。•道谛概略为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共三十七项。略为戒、定、慧“三学”。•道谛的内容之一•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见解、世界观•建立起因果业报、缘起性空观念,确认“四谛”及三世因果为真确之知识。•正思惟•深思四谛等真理,对照观察自己的心、言、行,使之契合真理。•正语:正确的语言•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说话庄重、亲切、仁慈。•正业:正确的行为•不作杀、盗、邪淫等恶业。•正命•以正当方法谋生,•维系生命。•正精进•勤奋修习善法,•不懈怠又不过分•正念•时时处处防护自心,消除妄念,以智慧观察身体、感官、心灵等均非我、我所,故无我可得。•(我:永恒的存在)•正定:以正见为指导禅定,止息杂念,心如止水,智慧朗照。•大乘佛教除“三学”、“四圣谛”、“十二因缘”外,更偏重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乘认为,这六种方法能够使人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与他人相处时需遵守的原则•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再次,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最高目标。•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为最高目标。•2.佛教的基本观点•(1)世界观:•大千世界,广大无边•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不同的生命生存时空。•三界细分为25种生存形态:欲界14种;色界7种18层天;无色界4层天。•我们所在世界称“娑婆世界”(银河系),•“娑婆世界”由“三千大千世界”组成,•每一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每个中千世界又由一千个小千世界(一小世界相当于一太阳系)组成。•三千大千世界,总计有100亿个小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三层结构中均以千为计量单位,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银河系)有100亿个小世界组成,•一小世界有一太阳和一月亮。•宇宙中有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在一大劫(时间单位,一个大劫约相当于13.28亿年左右)中要经历生成、坚住、败坏、空无四个中劫(一个中劫3.36亿年左右)。•(2)生命观•生生不息,六道轮回•佛教认为,生命永不停息,只要没有解脱生死,进入永恒的涅槃状态,就在六道中轮回。•六道:六种生命生存形式•轮回,众生由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犹如车轮的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生命“五蕴”说•人的生命由五种元素蕴藉而成:•色蕴—物质身体;受蕴—情感觉受•想蕴—知觉思维;行蕴—行为意志•识蕴—认识能力•“色蕴”由“四大”构成•四大:地、水、火、风•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佛教认为,如果能通过“戒、定、慧”三学实践,真正体悟到“四大皆空”与“五蕴皆空”,就能解脱生死,不再轮回。•(3)因果观(伦理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佛教看来,推动人命运的力量来自于“业”。•业,梵语karma(音羯磨),指行为、造作。•人的命运掌握在“业”的手里,是“业”推进人的命运的发展。•“业”有善、恶、无善无恶之分。•判定善恶业的标准,是看业所引起的后果对人的损益。•能带来对自己和众生有益果报的,是善业。•能给自己和众生带来有害无益果报的是恶业。•从业的社会属性来讲,有共业、不共业。•共业:众生共同造作、共同承受果报的“业”;•不共业,生命个体独自所造、独自受报的“业”。•佛教认为,业力因果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普遍规律:•佛教“万有引力”定律:•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教主张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即“戒律”。•作为正常人,最基本的约束是“五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关于饮酒,佛教认为,只要不会因为饮酒而造作恶业,可以允许。•更高一层次的是“十戒”•(1)不杀生而仁慈护生•民间“放生”习俗源于此戒。丰子恺《护生画集》丰子恺《护生画集》丰子恺《护生画集》•(2)不偷盗而清廉节用•(3)不邪淫而贞己正人•(4)不妄语而说如实语•(5)不两舌而作和合语•(6)不恶口而慈颜悦语•(7)不绮语而正直益语•(8)不吝啬而慈心济困•(9)不瞋恚而慈悲祥和•(10)不邪见而深信因果三、佛教東傳與中國化•佛教约在西汉末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传播发展历程大致分四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这与东汉明帝(光武帝刘秀儿子)永平七年(64年)感梦遣使求法、十年(67年)以白马驮经而还,为安置两个西域僧人建造•1.汉至东晋前依附期•佛教初来乍到时,中土神仙方术盛行,佛教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如将阿罗汉理解为寿命长久、能飞行变化的神仙。•依附于中国本土文化而接受。•2.魏晋南北朝发展期•进入东晋后,佛经翻译日增,出现了以般若学为主的义理之学。•华籍高僧日渐增多,如道安、慧远、法显、道生、僧肇。•佛教开始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当时流行的玄学相表里。•佛教在汉地得到广泛传播。•3.隋唐鼎盛期•寺院林立,僧徒遍地,南北朝时的学派此时发展为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八宗均属大乘,以天台、华严、禅、净土四宗最具中国特色。•佛教从此在中国扎下了根,并发展成有中国特点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佛教传入中国时,是大小乘皆有,但小乘在中国一开始就不甚发达,大乘思想始终是中国佛教主流。•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大乘气度有直接关系:•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度众生•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佛教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佛教有支持政策。他与玄奘关系密切,尤其晚年倾心于佛教,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唯识宗•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创立,主张“三界唯心,万法为识”。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曾派人前往于阗求取梵本《华严经》,命实叉难陀于洛阳大遍空寺翻译。至圣历二年(699年)译成八十卷《华严》,费时五年。译成后,武则天亲自撰序。洛阳龙门奉先寺石窟,唐高宗与武则天倡议开凿。“卢舍那佛”坐像,高十七点一四米。•禅宗•禅,“禅那”简称,梵文Dhyana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禅宗起源,佛教有“教外别传”一说。•除经典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到菩提达摩,已是第28代。•达摩于梁武帝时(约520—526)到中国,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将心法传给慧可,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六祖慧能(638—713)。菩提达摩被认为是禅宗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有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的传说。•典故之一•达摩东来,十年面壁;•待有缘人,一花五叶。•慧能(638-713年),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虽然渊源于印度,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熟的。•《坛经》是唯一非佛说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惠能门下得法弟子43人,其中最出名的为南岳怀让禅师与青原行思禅师。•典故之二•慧能与神秀,顿悟与渐悟;•非风动幡动;仁者之心动。•典故之二•神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净土宗•净土:清净庄严处所•以称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东晋慧远(334—416)在庐山始创。•在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迎送客友均以虎溪为界。纵然是当朝帝王相邀,也称病不出。•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远师送客过此,虎辄号鸣,故名焉。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庐山记》卷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4.宋至晚清衰微期•宋代以降,佛教思想没有创新,各宗派渐趋融合,除禅宗、净土宗之外,其余各派都开始衰落。•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汇同,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佛道分次的文化格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而且还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色的流行区域。•

1 / 1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