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一、土壤生物:1.土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很少而分解者很多。()2.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3.霉菌属于真核生物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4.真菌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而放线菌适宜在酸性环境。()5.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多。()6.根瘤是一特殊的菌根。()7.酸性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较中性钙质土壤中少。()8.真菌和放线菌都产生抗生素。()9.泡菜时发霉则不易变酸,反之亦然。()10.外生菌根长在根表以外,它们是寄生生物。()二、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是化学中已有的有机化合物。()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列生化反应。()3、C/N高会抑制有机质的分解。()4、HA的酸性比FA强,分子量比FA高,稳定性比FA高。()5、一般南方土壤有机质的HA/FA<1,而北方大与1。()6、一般随着土壤熟化度的提高,HA/FA也提高。()7、土壤施用的有机肥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也越高。()8.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9、土壤微生物主要分解碳水化合物,不分解腐殖质。()10、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三、本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2.土壤腐殖质(soilhumus):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3.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4.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5.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6.激发作用(primingeffect):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7.C/N比: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以25或30:1较为合适。C/N降至大约25:1以下,微生物不再利用土壤中的有效氮,相反由于有机质较完全的分解而释放矿质态氮。8.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比大于旱地;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较高。(二)问答题: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答:形态:动、植物残体;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物质。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答:坚持两个原则:平衡原则、经济原则。其具体做法可以是:①合理耕作制度(退化或熟化)。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并维持较高的水平。②施用有机肥。要的有机肥源包括: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③种植绿肥。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休闲绿肥、套作绿肥。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④秸秆还田。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3.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答:意义:土壤有机质可以提供氮肥磷肥,同时可以给微生物分解矿物质提供能量,对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土壤有机质有非常强大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大量的矿物质离子,有很强的保肥能力。作用:(一)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C、N、P等其他营养。(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⑴物理性质: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②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⑵化学性质:①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②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③影响土壤保肥性;④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⑤影响土壤缓冲性。⑶生理性质:①影响根系的生长;②影响植物的抗旱性;③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④药用作用。4.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答: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潮湿环境下(而且要有适当的温度和pH值)繁殖,只有水田和湿地才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更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5.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答:温度,湿度,分解生物数量和活性,氧气含量,附近分解产物的浓度。最主要的条件:原因:6.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答: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在土壤中的功能:硝化细菌是将亚硝酸根氧化成硝酸根离子,使得它被植物顺利吸收;反硝化细菌是将硝酸根和亚硝酸根还原成氮气,是有害细菌;氨化细菌是将有机物分解并产生氨气,促进氮循环;固氮细菌是将氮气转化为氨,以促进植物的吸收;腐生细菌是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物质。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及氧化还原反应(一)判断题:1.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胶体吸附后,便失去活性就永远不能被植物吸收,变成无效态养分了。()2.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子。()3.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愈高,所含矿质养分愈多,则保肥供肥性能也愈强。()4.土壤酸度有三种表示方法,其中pHH2O<pHKCl<pHNaAC。()5.土壤胶体吸附H+和Al3+时使土壤显酸性,吸附Ca2+和Mg2+较多使土壤显中性,吸附Na+较多使土壤显碱性。()6.电价数相同的交换性阳离子,其水化半径小的交换力强。()7.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小的缓冲碱的能力强。()8.北方石灰性土壤的潜在酸比南方酸性土壤高,是因为石灰性土壤的CEC比酸性土高所致。()9.土壤胶体上某交换性离子的饱和度越高,其有效性也越高。()10.旱地通气条件良好,则Eh比水田要高。()(二)名词解释:1.潜性酸(soilpotentialacidity):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所以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可用交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表示。)2.水解性酸度(soilhydrolyticacidity):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pH8.2的1molNaOAc溶液)浸提,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这样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酸。3.交换性酸度(soilexchangeableacidity):用中性盐溶液如1molKCl(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用标准碱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碱量换算,为交换性氢与交换性铝的总量,即为交换性酸量(包括活性酸)。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它是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4.碱化度(钠碱化度:ESP):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5.土壤E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6.土壤缓冲性(soilbuffering):狭义: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三)问答题:1.潜在酸与活性酸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答:①活性酸和潜性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由于它通常是用滴定法测定的,故又称之为土壤的滴定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②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③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2.为什么在碱性土壤上,常发生植物有缺Ca2+和K+的现象?答:碱性土壤呈碱性是由于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类的缘故,钙离子碱性条件下与碳酸氢跟和碳酸根结合,溶解度降低,有效性降低,可能有缺钙现象。碱性土壤一般在北方,北方土壤缺钾的据我所知缺钾的不多,为啥缺钾也不清楚。3.在砂质和粘质土壤上施入同品种等量的化肥,而出现在砂土上见效快,而在粘土上见效慢的现象?答:粘土渗透性差,但肥效长;沙土渗透性好,来得快去的也快。4.交换性Al3+是南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5.交换性Na+是北方土壤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什么?6.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有哪些?答:①微生物的活动;②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的分解主要是耗氧的过程,在一定的通气条件下,土壤中的易分解的有机质愈多耗氧愈多,氧化还原电位降低。③土壤中易氧化和还原的无机物的含量:如土壤的氧化体和硝酸盐含量高时,可使Eh值下降得较慢。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⑤土壤的pH。第九章土壤养分一、名词解释:1.土壤养分的有关概念:①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②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迟效(缓效)养分③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④土壤养分状况: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形态分布和有效性的高低。2.磷的固定(无机磷的生物化学固定):易溶性或速效态磷酸盐转化为难溶性迟效态和缓效态的过程,通常称之为磷的固定。3.钾的固定:水溶性钾或交换性钾进入粘土矿物晶层而被固定有效性降低的过程。4.闭蓄态磷(O—P):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5.缓效钾(非交换性钾):是存在于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上的K,即那些处在强吸附点上不能为醋酸铵、氯化镁等盐溶液在短时间内提取的K。二、问答:1、土壤中N、P、K的形态及与植物吸收利用的关系;2、评价土壤养分丰缺的指标及其临界值;3、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答:①反硝化;②氨挥发;③氮素的淋洗。4、土壤微量元素的种类与形态;答: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硼、钼(Mo)、氯、镍。;形态:①水溶态:一般含量很低。②代换态:一般土壤中交换态微量元素含量不高,少的不足1g/g,多的可达几十g/g。③专性吸附态:Cu2+、Zn2+、MoO42-、H4BO4-。④有机结合态的微量元素:与土壤中的胡敏酸和富里酸形成的络合物。⑤铁、锰氧化物包被态:钼+铁(近于矿物态)。⑥矿物态:指存在于矿物晶格中的微量元素,但大多数矿物的溶解度都很低。5、哪些因素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①土壤的酸碱度:在土壤正常的pH变幅内,对于阳离子型的微量元素(Fe、Mn、Cu、Zn)其溶解度随pH的下降而增大,有效度也随之增大。而对于阴离子型的微量元素如Mo,则相反。②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主要影响那些具有多种化合价的元素,如Fe、Mn、Cu。随着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中还原态的物质增多,如还原态Fe、Mn的含量增加。③有机质和微生物的活动:有机物络合,如泥炭对铜、锌的固定;生物固定。④固定作用:过量施用化学磷肥,可以导致一部分有效性的Fe、Mn、Cu、Zn等与磷酸根作用,形成沉淀。第十章土壤形成和发育一、名词解释:1.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六大成土因素:气候-climate母质-parentmaterial生物-biology地形-topographty时间-time人类活动)2.成土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