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3、在法律精神上,战国至秦时期的法制,体现了法家的()精神。在司法上,体现了法家的()原则。4、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思想向()思想的转折。5、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是以()为基础的,而法家哲学是以()为基础的。二、判断题1、《唐六典》的产生是我国立法史上律典分野的界石。()2、中华法系的法典体系在战国和秦这一时期基本上得以奠定。()3、在《晋律》中“八议”被首次正式载入律典。()4、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就简的代表作是《晋律》。()5、《魏律》将前朝的“刑名”、“法例”两篇合为“名例”篇列在篇首,确立了封建法典体例。()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2、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第六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一、单项选择题1、《法经》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法经》的表述哪一项是不准确的?A.《法经》为李悝所制定B.《盗法》、《贼法》两篇列为《法经》之首,体现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思想C.《法经》的篇目为秦汉律及以后封建法律所继承并不断发展D.《法经》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2、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二、多项选择题1、《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2、下列有关我国唐宋时期法制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永徽律疏》不仅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B.《宋刑统》不仅是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C.自首、类推、化外人、区分公罪与私罪等原则都是唐律中重要的刑罚原则D.唐代和宋代在中央司法机构的设置上是一致的,即在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3、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哪些表述正确揭示了这些发展变化?A.《北齐律》共12篇,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B.《魏律》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C.《北周律》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D.《北魏律》与《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4、关于《明大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明大诰》是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法外遗奸而制定的B.《明大诰》强调重典治吏,其中多数条文是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C.《明大诰》对《大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了处罚D.《明大诰》在当时家喻户晓,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礼法结合”为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B.夏商时代的法律制度明显受到神权观念的影响C.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到汉代中期以后被儒家发挥成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策略D.清末修律使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没有受到冲击三、名词解释1、约法三章2、九章律3、傍章律4、决事比5、泰始律6、北齐律7、开皇律8、贞观律9、永徽律疏10、《宋刑统》11、编敕12、《大元通制》13、《元典章》14、《大明律》15、明大诰16、《大清律例》四、简答题1、试述《法经》的结构、内容及特点。2、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4、试析唐律的特点。5、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6、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7、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8、清律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第七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身份法律制度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2、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平民阶层及其法律地位。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第八章中国封建社会刑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B.汉文帝废除肉刑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2、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A.死刑B.迁刑C.城旦舂D.笞一百3、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A.汉代的《春秋》决狱B.明代的“九卿会审”C.《魏律》规定的“八议”制度D.《晋律》和《北齐律》确立的“准五服制罪”制度2、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作何处置?A.可适用八议免于死刑B.应被判处死刑C.可以赦免D.不适用自首三、名词解释1、重罪十条2、准五服以治罪3、十恶4、八议5、官当6、折杖法7、刺配8、凌迟9、充军四、简答题1、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2、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主要内容。3、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规定。第九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法制度简答题1、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2、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3、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第十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A.一夫一妻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七出”、“三不去”2、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然而三不去制度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平分制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3年不归、6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3、南宋时,富人甲去世,妻已亡,家中有继子乙及在室女丙。关于甲的遗产继承,依当时法律,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丙没有继承权B.丙享有全部财产继承权,乙没有继承权C.乙享有1/4财产的继承权,丙享有3/4财产的继承权D.乙、丙都没有继承权,财产收为官府所有二、多项选择题中国南宋规定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按照南宋的继承制度,若出现户绝,立继承人的方式有哪些?A.“立继”B.“祖继”C.“嗣继”D.“命继”第十一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司法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B.按包庇罪论处C.与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2.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3、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有人认为丙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是错误的?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旨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D.论心定罪有可能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4、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D.适用唐朝的法律5、乾隆年间,四川重庆府某甲因戏而误杀旁人,被判处绞监候。依据清代的会审制度,对某甲戏杀案的处理,适用下列哪一项程序?A.上报中央列入朝审复核定案B.上报中央列入秋审复核定案C.移送京师列入热审复核定案D.上报中央列入三司会审复核定案二、多项选择题关于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相反,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B.明朝的廷杖之制是根据皇帝意志而形成的法外用刑惯例C.明清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但是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使实际执法与法律制度日益脱节D.申明亭为明代法定的基层调解机构,对维护社会秩序有一定积极作用三、不定项选择题《疑狱集》载: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有妻杀夫,因放火烧舍,乃诈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诣官诉妻,妻拒而不认。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乃积薪烧之,察杀者口中无灰,活者口中有灰。因验夫口中,果无灰,以此鞫之,妻乃伏罪。下列关于这一事例的哪些表述是不成立的?A.作为县令的张举重视证据,一般用猪来作为证据B.张举之所以采取积薪烧猪的方法来查验证据,乃因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刑讯的程序C.该案杀人者未受刑而伏罪,因其符合当时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刑讯的一般条件D.张举在这个案件中对事实的判断体现了当时法律所规定的据状断之的要求四、名词解释1、公室告与非公室告2、上请3、亲亲得相首匿4、疑狱奏谳5、春秋决狱6、录囚7、三司推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