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八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等相关内容。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涵义 要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核心及其特征,首先就要懂得什么叫文明,同时要揭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涵义。 1、文明的含义 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人们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状态。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部分组成。 在中外近代史上,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含义的理解并不是一样。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作出科学的解释是十分必要的。 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曾说:“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毛泽东则说:“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论述实际上已揭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 党的十二大报告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作了科学的说明。报告指出:“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就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改造。” 3、运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时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运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时,决不能把它同物质和精神这对哲学范畴混合为一。诚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物质和精神相互间复杂关系的产物,但却不能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同起来。因为,物质和精神作为哲学范畴,这是两个广泛至极的概括性最高、普遍性最大的概念。 要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念,除了要区别于物质和精神的范畴以外,还必须区别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有人在谈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时,曾把这两个概念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混为一谈,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因为,经济基础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或物与物的关系,更不是物本身。物质文明则表现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的物质成果。前者是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后者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显然不能把二者混同起来。至于上层建筑与精神文明也不能等同。因此,在上层建筑中,除了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各种观点的思想体系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意识部分有交叉,还有政治、法律制度及其各种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结构等等,这些就不能归属精神文明的范畴。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理论的初步提出(1979、9—1982、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叶剑英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对逐步确立的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作了概括和论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结论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全面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把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提高到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党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战略方针。在十二大的报告中,以“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2、第二阶段,理论的逐步展开(1982、10—1986、9) 1986年6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不仅明确了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方针,而且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主要表现在:第1、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第二、正确说明了党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最高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同广大群众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关系,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第三、科学、民主和法制观点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第四、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第五、进一步明确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这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3、理论体系的形成(1987、10—1997、9) 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说,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在论述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大重要内容时,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列,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十四大报告以“四有”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而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相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而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文明全面进步的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无疑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 (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精神文明是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的物质生产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追求进步的理想制度,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等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以保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要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要求外,还需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对广大群众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使之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为之而积极工作。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现代化建设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努力抓好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惩治消极丑恶现象,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 邓小平认为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我们的优势,要在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他号召全党“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真正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这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抓打击犯罪、抓民主法制、抓惩治腐败,都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内在的联系,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全局。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 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文化生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