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中学初一备课组:王春燕、杨芳、苏建英等老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简介作者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16部。鲁迅的作品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写于1921~1922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写作背景《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21岁时的鲁迅朗读课文积累字词bǐ可鄙筝蕾堕丫杈掷伶仃嫌恶肃杀诀别zhēnglěiduòchàzhìlíngdīngwùsùshājué憔悴qiáocuì什物惊惶瑟缩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惩罚添刻shíhuángsèsuōnüèshùhuǎngyìchéngtiān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伶仃:憔悴:嫌恶:笑柄:可鄙:恍然大悟:苦心孤诣:孤独,没有依靠。(风筝数量少)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厌恶。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令人鄙视。形容忽然醒悟。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不是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线索2、“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4、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而写下这篇文章?作者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故事?中年北京风筝小时候家里不许弟弟放风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风筝5、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更悲哀悲哀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6、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记叙的顺序7、本文采用的是哪一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分析第一部分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此段有何作用?明确: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作用: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2、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明确: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的心情。3、为什么说看见“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明确: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4、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重点分析第二部分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几件事?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经历: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向来不爱嫌恶没出息最喜欢呆看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笑柄可鄙2、在第三段中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张着小嘴对比弟:我: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3、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形象描写词语描写方法弟弟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多病瘦得不堪外貌瘦弱天真活泼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惊呼跳跃神态动作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4、第四段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之事,请按照记叙要素复述。有一天堆积杂物的小屋“我”和弟弟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明确:写“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5、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第五节中的“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6、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撕风筝这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质,所以,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悲哀。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分析第三部分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明确:“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明确: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结尾写“我的心沉重着”,“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四面正给我非常地寒威和冷气”。3、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本文写于1925年,那时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深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他才有了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了深深的厌恶现实之情,他才对故乡的久经逝去了的春天,对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地向往和憧憬。其实,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探究主题把握主旨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旧体诗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4、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2、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