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的世界“别人写的小说跟王小波比太小儿科。中国小说家们的小说总是不脱中学生作文的痕迹。”她还说王小波生前从来不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好像只有阿城、王朔和莫言看过一点,我想这就跟大学老师从来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是一个意思吧。”——李银河“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前是鲁迅,新中国成立后是王小波。如果只能单选,我只好选择后者。”一位自由撰稿人,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一个顽童、骑士,一个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异想的人。王小波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这段经历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背景。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相恋,后结合。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就读于贸易经济商品学专业。王小波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开始写作《黄金时代》。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心脏病发逝世于北京。王小波相册28岁结婚3岁文革时期与妻子在北京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王小波的爱情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李银河将两人二十年间的情书结集出版,书名为《爱你就像爱生命》。作品目录1997年5月《时代三部曲》1995年7月《未来世界》台湾联经出版社。1996年11月《思维的乐趣》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0月《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2月《黑铁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地久天长》时代文艺出版社。王小波语录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名词解释:特立独行【解释】: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出自】:《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题,故事的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因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文革“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发动“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当时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他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场“大革命”冠以“文化”二字,是因为它是由文化领域的“批判”引发的。中共中央1966年5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知青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群体。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的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年青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泽东1962年以后,由国家统一分配的,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以及其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就成为“知青”的主体。这创造了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一年,全国所有的初高中生,共计6届学生同时毕业,直接一刀切全部下乡当了知青。这刚好涉及到这1966、1967、1968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人数多达1600万人,占当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加上其他下乡知青,知青总人数多达2000万人。这三届学生的教育中断,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长达10年的断层。整个社会虚伪且不理智,处在这样的年代,是知识分子的大不幸。在云南的时候,我一次去更加靠南深山里的一个农村看我同学,搭了长途车还走了两天山路才到,吃饭的时候看到他们用脸盆装一盆汤,问是啥,说是鲜鱼汤,我一场腥臭扑鼻,一问才知道,农场断粮。周围野菜都挖光了,只能用溪水里长满青苔的石头,用热水煮开,大家称之为鲜鱼汤。十多年现实的苦难生活早已经磨平了他们的激情,他们只想干一件事情:回家,我们要回家!于是各地都开始爆发小规模的偷偷返城事件,但在那个政治斗争激烈的年代,这基本属于掉脑袋的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作者为什么以猪为主题?作者在农村劳作,对农村生活中人和猪的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而古今中外以动物为载体,借物抒发个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么生活。他们会自由自在的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能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这个开头有什么意义?猪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形象:性格:动作:遭遇:结果:又黑又瘦,双眼炯炯有神与众不同、崇尚自由敏捷被当做破坏分子需要被专政——围剿逃跑,成为长出獠牙的野猪“特立独行”的猪像山羊一样的敏捷老乡们说它“不正经”总是到处闲逛领导们痛恨它它只对知青好警觉而机敏不在乎其他猪的“怨声载道”我则尊敬它有超出一般的“本领”很有“审美”情趣作家真的在写“猪”吗1、有趣,形象说的是猪,实则全是人事。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为内容,引出严肃的论题。具有深刻的议论性。2、发人深省,深化主题这种幽默不是“搞笑”,而是王小波特有的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智慧相对于“猪”的“我”?下乡的知识青年同情这头猪不敢反抗领导对猪的敢作敢为充满敬佩自由与自由精神自由:相对性自由精神:绝对性“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独立自由反对“异化”文章以夹叙夹议、虚实间杂的方式,谈论作者在插队期间所遇见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通过猪与猪、猪与人的反讽式对照,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作者的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是在这批判锋芒背后,却是作者最社会、对人群的热切的关爱,一如鲁迅当面批判“国民性”时所呈现给我们的。红与黑:矛盾夹缝中的智者浪漫与抑郁张扬与沉默幽默与深沉浪漫与抑郁李银河曾如此评价过王小波:小波这个人非常的浪漫。我认识他之初,他就爱自称为愁容骑士,这是堂吉诃德的别号。小波生性相当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时,他又非常非常的浪漫。张扬与沉默王小波曾经狂热过。他这一代人,或多或少有过一段失去理性的日子。以十七岁的弱冠之年,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只身跑到云南边疆,战天斗地,未始不是一种革命时代的青春骚动。然而,严酷的现实很快覆盖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想象,王小波开始沉默。“在我不会说话的时候最想说话。在我真正能说,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反倒沉默了。”语言的沉默是对流行话语的抗拒,但内心的思考就此启程。在那个狂热的时代,人们说得太多太多,而想得太少太少。说话是为了获取话语的霸权,而思考仅仅是为了求得真知。幽默与深沉王小波认为“黑色幽默”是其天生的气质,“无须刻意为之,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把他写下来,就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