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1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专题一:国情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80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每年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第四,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上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专题二:经济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它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si,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二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三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四是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请谈谈对这一变化的理解与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原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这是《决定》的最大亮点,是解放思想的重大突破,也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一样,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市场作用不仅是“量”的加强,更是“质”的提升。实践证明,用市场去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强调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际上进一步强调了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发挥作用的分量。第二,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有市场的运转,也要有政府的调节,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弱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关键期,政府职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决定》中明确,政府要在大幅度减少对资源配置的同时,要切实履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做到“三个加强”,也就是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公共服务的提供,加强各种市场活动的监管。第三,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各有千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在市场规律和市场竞争中实现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发挥好自身的作用,维护市场良好秩序,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更好的发挥作用营造和谐的环境。专题三:文化如何理解新时代男女平等国策下的实质平等?在中国,基本国策是立国、治国之策中最基本的政策,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继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等基本国策提出后,明确提出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其内涵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中国正在将性别平等作为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来对待和解决;二是,要采用基本国策的方式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强力推动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促进男女平等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是,要用男女平等的观点、标准,指导、规范与性别相关以及涉及性别的一般政策、法律、方案项目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对于前两点,经历并感受过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推行力度的国人应不难理解,但对于第三点,则有不断讨论并厘清的必要。尽管男女平等自新中国成立起就成为我国立法执政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但对于何为“男女平等”始终有不同的理解,基于传统性别分工的区别对待、父爱式的照顾是不少决策者和专家学者认识和处理性别问题的潜意识和善意的执念。其实,所谓“男女平等”在“消歧公约”等国际文书中早有定论,其核心是指男女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而为加速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暂行特别措施(如参政中的配额制和更多的培训),为保护母性机能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如产假和妇科病普查),则属于“性别公正”的范畴,是对“男女平等”概念的必要补充。试论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现实含义。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温饱都不能满足的时候,要人们妄谈礼节荣辱,如同空中楼阁,毕竟任何生命的第一和最初的欲望,乃是生存的欲望。换句话说,人在物质方面尚未得到满足时是无暇考虑精神方面的追求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日渐充实,截止上个世纪末,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即初步实现仓廪实)。很多人开始救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为灾区捐款(即知礼节)。反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自身温饱尚未解决的人,如何去救助别人?对一个没有得到物质生活保证的人,要求他具备如何的精神是不现实的。从物质经济和思想文化相互关系角度的理解: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完善的。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四、物质基础不是决定人思想素质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状况等也会影响人的素质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仓禀实则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如何理解当下社会形态中的文化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认同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貌,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整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中国的儒学文化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认同并且崇尚。中国制造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当今的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1.精英大众文化的差异。精英不断的缺少,反而大众越来越取代了精英的位置。2.城市乡村文化的差异。由于城市的发展日益趋于现代化,相比之下,乡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3.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现在在中国存在的从洋媚外的思想就是其的体现。4.总体与个体冲突。当代中国社会中,个体变成一种越来越基本的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在意自我的想法.5.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冲突。追求个人和家庭发财成了人们心中普遍化的、最重要的愿望,甚至为了自己致富而制造伪劣商品、坑蒙拐骗,简直无所不用其极。6.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主义泛滥的冲突。有人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而忽视了对人文、社会、环境科学,尤其是宗教和神秘主义思想的研究,忽视了对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