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殖第一节新品种选育途径一、系统选育二、引种驯化一、系统选育系统选育是指利用现有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的手段育成新品种的途径,也叫选择育种,简称选种。1.系统选育的实质系统选育的实质是对群体变异的选择,群体的遗传物质变异是系统选育的基础。2.系统选育的类型系统选育的类型有两种:一是有性繁殖园林植物的选择育种,二是无性繁殖园林植物的选择育种。2.1.有性繁殖园林植物的选择育种2.1.1.混合选择法:又称表现型选择法,是根据植株的表现性状,从原始群体中选取符合要求的优良单株混合留种,下一代混合播种在混选区内,相邻栽培植物对照品种及原始群体的小区,以便进行比较鉴定。根据选择次数又分一次混合选择和多次混合选择。2.1.2.单株选择法:个体选择和后代鉴定相结合的选择法,又称谱系选择法或基因型选择法,是按照选择标准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一些优良的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下一代单独种植一个小区形成株系(一个单株的后代),根据各株系的表现,鉴定各入选单株基因型优劣。根据选择次数,又可分一次单株选择和多次单株选择。混合选择简单易行、占用土地和劳动力少、一次可获得大量种子以及异花授粉植物不因近亲繁殖生活衰退等优点,在生产上应用较多。但是所选各单株种子混合在一起,不能进行后代鉴定,故选择效果不如单株选择法。有性繁殖园林植物选择育种的程序原始材料圃——株系圃——品比预备试验圃——品种比较试验圃——生产试验与区域试验——新品种(系)。一般用于一二年生园林植物,对于木本园林植物,其选种程序可按无性繁殖园林植物的选择育种程序进行。2.2.有性繁殖园林植物的选择育种2.2.1.芽变选种:是观赏植物产生新型变异的重要源泉之一。芽变来源于体细胞中自然发生的遗传物质变异,变异芽萌发成枝,以枝变的形式出现被发现。对由芽变发生的变异进行选择,从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叫芽变选种。有时由于无意识地用于无性繁殖,长成新的植株(与原植株不同)才被发现,则称之为株变。芽变选种的程序:生产园——初选优系(剔除饰变)——初选优系的无性繁殖后代筛选(复选和决选)——新品种。2.2.2.营养系微突变选种:简称营养系选种,与芽变一样,变异来源于自然发生的体细胞突变,但突变发生于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表现型效应较小,不易和环境效应区别,但又确实可遗传。因此,营养系突变实际上是一种不易被发现的芽变,长期逐代积累,造成了品种内株、系间在一系列性状上发生显著变异。营养系微突变选种程序与芽变选种的程序基本相同,可参照进行。2.2.3.实生选种:对实生繁殖群体进行选择,从中选出优良个体并建成营养系品种,或继续实生繁殖时改进下一代的群体遗传组成,均称为实生选择育种,简称实选种。与营养系相比,实生群体变异普遍,变异性状多且变异幅度大,在选育新品种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且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在当地推广应用。生产上,对现有实生群体的实生选种程序:报选和预选——初选——复选——新品种(系)。对能结籽的无性繁殖园林植物,可新建实生群体,然后再进行实生选种。其程序是:获得供选材料的种子建立选种圃——优良单株编号——用无性繁殖法将入选单株繁殖成营养系小区鉴定——优异者入选营养系品种——新品种(系)。二、引种驯化园林植物的种类和品种在自然界都有自己的一定分布范围,但人类为了园林绿化、美化和观赏的需要,把园林植物从原分布区移种到新的地区,叫园林植物的引种,也叫引种驯化。1.引种的原理1.1.引种地和原产地生态条件、尤其是主导生态因子要相似,引种才易成功。1.2引种材料遗传适应性范围大,引种才易成功。2.引种步骤与技术2.1.植物检疫。2.2.引种材料的选择与鉴定。引种材料选择的原则:引入材料的目标性状必须符合引种目标的要求;引入材料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可能性要大。2.3.引种试验。2.4.栽培性试验与推广。第二节良种繁育一、良种繁育任务二、品种退化原因三、保持与提高优良品种种性措施四、采穗圃建立一、良种繁育任务良种繁育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扩大良种数量,保持并不断提高良种种性,恢复已退化的良种,保持和提高良种的生活力,采取措施进行提纯复壮。良种的加速繁殖主要是依靠提高种子和营养器官的繁殖系数来进行。二、品种退化原因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品种本身的遗传退化4.缺乏经常性选择或繁殖方法不当5.病毒感染三、保持与提高优良品种种性措施1.加强选择2.防止机械混杂3.防止生物学混杂主要采用:机械隔离、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4.利用和创造适合种性的生育条件一是选择适宜的种苗繁殖地点;二是提供优良品种需要的栽培技术措施。四、采穗圃建立对于无性繁殖的园林植物,为了保证优质纯正的良种接穗的充分供应,要建立采穗圃。建立采穗圃的基本要求是:1.选择无病毒和无重要病虫害,特别是无检疫对象的地区建立采穗圃,且最好进行隔离。2.采穗圃的自然环境条件要适宜,以保证良种母株在最适宜条件下生长发育。3.品种要典型纯正,不允许有任何不具备良种典型性的其他品种或劣变植株存在。4.采用优良的农业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