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教学设计三(3)班应晓明教材分析:《朱熹家训选读》是婺源小学地方教材,而且朱熹是婺源县的历史名人,字元晦,号晦庵,又称紫阳先生,谥号“文公”。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家训选读》微言大义,几百年来,对婺源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其教学,可以启迪和教育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事理,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灿烂文化。教学目标:1、理解兄友弟恭的含义。2、学习兄弟(朋友、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并能够检点自己的日常行为。3、通过讲故事,想问题等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1、理解兄友弟恭的含义。2、学习兄弟(朋友、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并能够检点自己的日常行为。教学过程:一、读原句: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注释】①友:友爱。②恭:尊敬,谦(qian)恭说译文: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兄弟情同手足。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大动干戈。(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兄友弟恭的含义。使学生明白兄弟(朋友、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并能够检点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意识。二、讲故事:《孔融让梨》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礼仪的启蒙和普及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一个风尚良好的家庭势必能教导出兄友弟恭的子孙。孔融是东汉鲁国曲阜人,是孔夫子的后人,位列建安七子之首,堪称一代名儒。由于受家族圣贤礼教的影响,孔融从小就很敬爱父兄、幼悌弟弟。“小孔融,年四岁。知孝悌,能让梨”这则童谣讲述的是孔融小时候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的故事。一个四岁孩子的可爱之举引人深省,让大人都汗颜惭愧。父亲看到孔融在分梨的事情上很懂事,便问他:“你为什么把大梨分给我们呢?”孔融稚嫩地回答:“祖母和父亲是长辈,对我有养育之恩,理应得到最大的梨;而哥哥比我年长,又那么照顾我,我应该恭敬哥哥。”父亲又问道:“那弟弟比你年幼,你为什么也给他分了大的呢?”四岁的孔融认真地答道:“弟弟最年幼,我应该对弟弟友悌,大梨也应该让给弟弟;我还小,吃个小梨就够了。”这几句话非常的了不得,这里包含了一个四岁孩子对孝悌、恭敬、谦和、礼让等品质的理解和实践,而且是充分、到位的。在四岁的孔融心里,对待族中长辈和弟兄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礼仪,谦和礼让的种子从小便种在了他的心中。(设计意图):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文化是开阔的、发散的,它的精神内涵是延伸的,能做到“入则孝,出则悌”,那么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算是基本完成了。如果我们能在孩子的敏感期将这样的思想教授给他们,给孩子树立榜样和教授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三、想问题: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是否和睦,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兄弟姐妹是否团结、和睦上。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关心。请你想一想,这样做有哪些好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与交流,进一步理解兄友弟恭的含义,体会其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入则孝,出则悌”的思想,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四、我践行:1、搜集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故事,说给你的父母听,看看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把这些写在日记里。(设计意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所以家庭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养育一个健康良善的孩子更为重要的事情。所以,教会每个学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使他们真正体会兄友弟恭的意义,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