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服饰文化(P175~P180百济之前翻译者吕志国200800600051)1韩国服饰的特征衣生活在每个时代或国家,根据其思想、习惯以及风土而具备各自特定的特征。在韩国,服饰的基本框架是上衣为襦、下衣为袴的襦袴制。另外还有男女在外面罩着的袍和女性用的裙子。除此之外,穿戴有帽子、鞋以及腰带。衣服的样式在平面上呈直线和曲线结合,分为上下衣的上下分离型。穿衣的方法是头戴、身穿、脚蹬的三分构图。衣袴分离的服饰在亚欧大陆草原上的塞西亚人中也有发现。这种服饰符合北方游牧民族御寒、适应亚寒带气候以及各种活动。三国时代之前的上代,韩国的衣服中,上衣是前开形,大部分是左衽,作为下衣的裤子筒是窄的。这种衣服在中国被认为是低贱的胡族穿的衣服,因而又称胡服。一开始在韩国也穿这样的衣服,渐渐地接受了汉族人所穿的长的右衽的衣服。前开型包括上衣前部分打开、穿上袖子、在前中心处系扣子的合衽型,左边系的左衽型,右边系的右衽型。在寒带、温带甚至亚热带的广大地区,由于前开型的穿戴方便以及实用性而备受青睐。由于我们的衣服是由平面的制图法而制作,可以穿到直到穿破不能再穿的时候,因而具备经济性;根据季节的变化可穿单衣、夹衣、棉衣,形成了缝制手艺、色彩、材料等不同的衣生活文化。而且根据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本国国情的变化,衣生活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很少见地保留着传统。2.变迁过程韩国服饰的变迁过程可以分为上古、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开港期。另一方面,以新罗统一三国为基点,服饰的变化还可以分为固有期与服属期。固有期是统一之前穿襦袴的时期。服属期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三国统一战后受中国影响到朝鲜末的1300余年间的中国化,一部分是开港后接受并穿戴西方服饰的西方化。服属期的衣生活情况是现在的西方服饰与韩国的服饰一起混穿的情况不同。由于现在是资本主义时代,根据个人的经济情况可以随意打扮,但是服属期是阶级社会,为了维持上下秩序,需要遵守规定。因而,服属期时,官吏的官服以及上层人的衣服是公事或行礼时使用,但是官吏里面穿的衣服以及平民穿的日常服饰均是固有的服装。即,外衣是中国式,内衣或者平时穿的是固有的衣服,兼备了韩国民俗与中国民俗共用的双层结构并变化。1)上古时代:固有传统期上古时代随着与中国本土的满族以及西域的游牧民族接触,接受了他们的文化。这时候的衣生活可以参照古坟壁画以及若干的中国史料。古坟壁画是补充文献或实物不足的重要资料。特别是高句丽的古坟壁画不仅仅在高句丽的衣生活史中,在同时期的百济和新罗研究中也十分重要。根据材料,这个时期的服饰适合生业以及御寒,表现为窮袴、窄袖以及腰带。窄筒裤在韩国虽然没有实物,但是在属于塞西亚人的匈奴人出土的遗物中发现,而且与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东西相似。头戴帽子,脚蹬靴子。成年男子通常把头发拧成发髻,而妇人则是把头发盘在头上,剩下的则垂下,未婚女子而垂在后面。由于珍珠被认为是珍贵的装饰物,因而项链和耳环被经常佩戴。因崇尚白衣而穿白衣和皮质鞋。用兽皮制作成袍子,用金银装饰。当遇到丧事的时候,身着纯白色的衣服,妇人也要摘掉戒指。去外国的时候穿带有刺绣图案的绸缎衣服。2)三国时代作为高句丽、新罗以及百济并存的三国时代,是襦袴作为基本衣服的固有传统期。在三国的记录中,中国方面的资料高句丽最多,百济和新罗与之相似。因此两国的衣生活会参照记录中的高句丽的材料和这个地区的古坟壁画来考证。(1)高句丽根据记录,如果结婚的话,要准备寿衣,过丧事时,父母或丈夫去世的话寿衣应当穿三年,兄弟去世的话则需穿三个月。埋葬之后,过世人生前使用的物品或者衣服则被参加葬礼的人拿走。服饰用刺绣或者锦来装饰,大加主簿头上戴帻,而小加则是头戴折风弁。贵人的帽子是用紫色的罗制作,以金银装饰。衣服则是上面穿袖子宽的衫,下面是大口袴。腰上系皮带,脚上穿黄革履。妇人穿裙子和襦,但是边上围着襈。截止到现在,已经被发现有壁画的古墓有80余座,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鸭绿江周边的集安和朝鲜半岛的黄海道安岳、龙江以及平壤的大同江流域。衣生活所参照的是描绘人物的人物风俗图。在此看来,男子头上戴着帽子或者手巾之类的东西,下层人头发或垂或盘,官员戴着冠,庶民在折风上插着鸟羽,妇人则是戴巾帼。女子中已婚的盘发髻,孩子或者未结婚的不盘头。衣服则是在襦袴之外套长袍,女子套裙子。上层人的衣服又长又宽大,而猎人或者下层人的衣服又小又窄。上衣不论男女长度都到臀部,而袖子有宽有窄。袖口或者领口、下摆上都有装饰与实用兼备的襈,襈根据阶层宽度不同,一个两个的都有,还有的是里面有多种颜色和花纹。在襦或袍子之外的腰上还佩戴腰带。庶民使用的带子是由布制成,而官员或贵人则是用金属和皮革兼备的材料和紫罗制成。上衣初期是左衽,但是右衽也同时出现。女子穿的裙子上有褶皱,有宽窄两种。上层的女子裙子褶皱窄,同时有遮住脚那么长。下层女子的裙子褶皱大,而且短,里面的裤子也能被看到。穿的鞋也分为长筒靴和短筒履,多种多样。(P180-p185百济—高丽时期前半部分200800600055任永乐)(2)百济:从记录上来看,王一般是穿着袖口宽大的紫色大袍,系着用白色的皮革制成的腰带,穿着蓝色的青锦袴和黑色的皮革鞋子。头发上带着用金花装饰的乌罗冠,这样的冠与在무령왕(武寜王)的墓中出土的冠前装饰差不多,从而可以看出百济冠帽的特征,妇女的头发在少女时代一般是在身后梳一条辫发,而出嫁后的少妇一般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盘在头顶上。1971年在忠清南道公州出土的第25代王武寜王的墓穴中发现了金耳环,金项链,和银手镯等。而且,在扶余的능산리(陵山里)被发掘出的六世纪的金铜大香炉盖子上所刻的人物的装饰,也可以作为当时衣服文化的参照。从这些工艺品来看,细致与华丽的辞藻也完全可以用来形容衣服文化了。以图画作为资料,在公元521年时,百济的使臣出使梁国时所画的梁职贡图上,作为使臣的男子,虽然由于头部部分的破损而不能得到确切的说明,但可以看到下巴下面系着的带子和穿的裤子、袍子以及长筒靴。最重要的是高尔王27年(260)时制定的公服制度。这时候的公服制度根据王冠的装饰、衣服以及腰带的颜色将官衔划分成从一品到平民17个等级,即便内容很单一,但在最初的服饰制度制定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王冠的装饰从一品到六品是银花装饰,腰带也按照官阶分为紫色、黑色、红色、蓝色、黄色。衣服的颜色从一品到十六品全部为绯色,但是平民禁止使用绯色。(3)新罗:新罗时期的衣服材料是三国中最贵重的。仅仅是根据中国方面出现的记录,高句丽的古墓壁画和在断石山的神仙寺岩刻画的供养人物或者是根据新罗地区出土的土偶和土俑,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这些人物的面貌。特别是出土的冠、腰带以及鞋等较多的金属装饰物,对于研究新罗的文化提供了帮助。根据记录,不管是新罗还是高句丽都与百济的服饰相似。但是,冠被叫做遗子礼,上衣被叫做尉解,袴被叫做柯半,靴被叫做洗,这些可以作为是研究新罗服饰用语的重要资料。在这里可以推定遗子礼就是帽子,尉解就是上衣,柯半就是袴,洗就是鞋。这些用语一直被保留到现在。衣服的颜色为素色,也就是说崇尚白色,从头发的模样来说女子扎辫,男子戴着黑色的头巾。另外,尽管土偶非常的稀少,但是它是作为统一以前窥探平民服饰生活的极好资料。根据土偶样子来看,男子头带头巾,穿着宽度较窄的裤子和窄袖的外套。女子梳着简单的发髻,穿着宽大的裙子。从更详细的根据来看,比土偶制造的更加细致的是土佣。根据土佣的样子来看,在三国统一前后的7世纪初期,在珍藏固有国俗的同时增添了汉族的要素。但是到了8世纪,男子带着具有头巾样式的帽子,手里拿着笏(手板),穿着开有侧缝的衣衫,腰带上佩有腰佩等,全部都具备着唐朝式的变化。在女子方面也有着相同的变化。特别是在混合了具有西域的人物特点后,更能看出它的影响之大。在第23代王法兴王7年(520)时,制订了公服制度,六部官员公服的颜色得以确定。在法兴王10年,官吏公服的颜色模仿了中国的制度,分为紫、丹、绯、黄四种颜色。在眞德女王2年(648)金春秋将唐朝的章服制度带到国内,并在第二年649年将官服制度该为中国式的,在文武王4年(664)年女子的服装也跟从了中国的制度。这样变成了中国制度,所以可以说到现在为止一直穿着的胡人样式的衣服才转变成了汉俗服饰。从此,中国俗与韩国固有国俗并用的双层结构开始了。这也就造成朝鲜王朝结束后近1300余年来持续服属化的结果。(3)统一新罗时期:中国服属期从男子的公服采用唐朝的制度开始,官服和服饰生活的一部分也跟从了中国的制度,从此,形成了官服制度的双层结构体制。上层人士到现在为止穿的还是胡服,下层人们衣服的概念才得以固定下来。特别是当时流入的宽袖女子华衣和圆衫到现在为止一直被保留着。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强大以及文物变得富足,使得奢侈行为和上下秩序混乱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出现,在兴德王9年(834)时下达了服饰禁忌令。禁忌的项目是:男子和女子的衣服各划分为10个等级,而且从帽子到鞋子,有材料和颜色等20个名目。特别指出的是,在禁忌令项目中的头巾、半臂、褙襠、裱等都是中国的服饰制度。从此开始,女子以裤子和上衣为主要服饰,在这些基本服饰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内裳和表裳,上衣也开始了既可以为长衣又可以为短衣,成为两用兼容的服饰。长衣到1500年逐渐通过内衣的外服化,使得短外衣露在外面,从这里可以看出现代女子的服饰的模样。女子的头发在少女时代是披发,而到少妇时为发髻,特别指出的是头发的在中国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制作假发的材料也成了国家的交易品。除了用于头发上的用玉或者是金银铜铁等制作的装饰外,还可以用玉或者玳瑁、角制作的发梳或者插上发钗作为装饰,此外还将耳环、项链、手镯、指环等作为装饰品来使用。(4)高丽时期:元服属混乱期这个时期是在国家服饰生活研究史的研究部分中,资料最为珍贵,研究最为复杂和困难的时期。这是由于随着中国大陆上各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尽管能够从韩国和汉族以及各民族的胡族要素相共存的事实中得到推断,但却也不能得到足够准确的答案。除了文献资料《高丽史》、《兴复志》以及宋朝使臣徐兢写的《高丽图经》外,还有赐兴冠服等,都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作为极其珍贵的资料,在경남빌양朴栩(1332~1398)墓上的壁画,出现了元朝服饰的样式。高丽时期服饰的样式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直接接受了新罗的服装样式,被称为初期的数十年。第二个时期是受宋朝服饰的影响,高丽屈从于蒙古下的300年时间。第三个时期是在蒙古的影响之下开剃辫发,穿着蒙古的服饰的一个世纪。第四个时期是恭愍王6年从接受明朝的制度开始到朝鲜初期这段时间。基于时代的变化,高丽初期顺承了统一新罗并传承了新罗的文化。受到五代、六金、宋的影响各不相同。这时,出于对契丹的敌对意识因而并没有接受它的制度。公服制度在第四代王光宗王时,衣服的颜色被分为四种颜色。贵妇人们在外出时要将头蒙起来,妇女穿着白色的麻布上衣和黄色的绸缎裙子。裙子很肥大,而且长到拖地的程度。在沐浴的时候要穿有好几层夹层的叫做旋裙的衬裙。(2008级4班时婧(200800600059)翻译部分:P185~190)到了后期,和蒙古接触的大约100年时间,特别是由于皇室的婚姻,服饰自动追随蒙古风。第24代元宗1年(1260),虽然元的世祖提出“不要改革衣冠,根据自己国家的风俗穿衣”的国书,但是还是追随了元朝的样式。并且忠烈王在1272年还是世子的时候被当做元地人质抓走,回来的时候头发是蒙古式的开剃辫发,身着胡服。成为王之后的第4年(1278),他颁布国令,要求穿蒙古衣服,剃掉头顶的头发并且把后面的头发编起来改成开剃辫发。P186虽然蒙古式的发式风俗到1世纪前后就停止了,但是编头发的风俗一直存续到1900年初。直到高丽末期,蒙古样式是男性官员穿着的袍之一的贴里,以及戴在头上的官帽从蒙古式的钵笠演变为竹笠,再之后发展为我们的代表性官帽黑笠。女子的冠或者辫发的风俗和发带以及防寒帽子等也受到蒙古影响。到了高丽末期,衣服根据五行思想兴起改革转变为明服属。根据五行文武百官的帽子是青色的,衣服是黑色,和尚的帽子是戴黑巾大冠。女子的衣服是黑罗。从恭愍王开始王的势力一减弱就改变了改替辫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