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节选)庄子小传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其后,仅有235字。(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他追求精神自由,视名利地位如粪土腐鼠。只做过卑微的蒙地漆园小吏。楚威王闻其贤明,以厚礼聘任相职,不就。说是做官戕[qiāng]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不愿受当权者的羁绊,拒绝了聘请。终生穷困。•庄子淡泊名利,向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怎样理解庄子的“道”?•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由来。“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可指宇宙的本原,可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又可指宇宙万物的同一性,同时,“道”还可视为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即“无为而为”或“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意义。•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无用之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童仆)杀雁而享(享用)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庄子小故事两则庖丁解牛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为他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社会),所以他的刀(自己)可不受任何损害。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功利境界: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道德境界:“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予以为,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庄子》•《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杂11篇)。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秋水》赏析【题解】《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用篇首两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课文仅节选《秋水》第一部分。南华秋水图(仇英)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1.展示秋水应时而降,黄河浩淼壮观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河伯的认识境界。•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河伯见而自识其丑。伯夷•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译文:秋雨随着季节而降,千百条江水滔滔注入黄河,激流浩荡,站在岸边望去,辨不清洲岛上的牛马。于是黄河神伯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都汇集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水流往东走去,到了渤海,朝东一望,看不到边际。于是乎河伯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望着海洋对渤海神若感叹说:“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没有人像自己这样了’,(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呀。并且我曾听说有认为仲尼见闻少、伯夷义行轻的人,开始我还不信;如今我亲见您这样难以穷尽,如果我不来到您的面前,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那些明大理的人所讥笑。”•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yù]于海者,拘(局限)于虚(同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困)于时也;曲士(覇蛮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教育)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见识浅薄),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连类比喻,1.说明人的认识受到客观限制)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列身)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海若的认识境界)渤海神若说:“不可与井蛙谈论海的事情,是因它们所处地方的局限;不可与夏虫谈论冰雪的事情,是因它们受着时令的制约,不可与霸蛮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他们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山谷河溪跑了出来,见识了大海,知道了你的浅薄,就可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溪河流向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却不会溢出;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也不会亏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没有知觉。这是因它的容量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不可计数啊!但我未曾因此自夸,因为我以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它的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在自己见识很少的想法,又怎会去自夸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小洞)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遍布)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通“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如此)矣!//(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伯夷辞(辞让)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借题发挥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讽。)(提问:为何庄子在前肯定仲尼闻多、伯夷义重,在此又要嘲讽他们?不是矛盾吗?)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之眼界开阔,不敢自满。//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稊米在大仓里吗?人们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可人类只占其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可人只占其中一千;人与万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士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主旨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阐释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思想: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总是十分有限。既然有限,人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足自满,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地学习。这是本文反映出的庄子进步思想的意义所在。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说理。本文塑造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从他们的一番对话中深含着哲理。人们从中得到启迪。2.文章开头景物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二是用河景与海景互相比照,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艺术特色】3.庄子散文善于连类设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4.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由小及大,由河伯至海若;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思考与练习•1.知识填空•(1)《庄子》亦称《》,是道家学派的经典。•(2)庄子是老子之后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3)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4)《秋水》(节选)阐明的中心问题是。•2.单项选择•(1)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C.阐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思想D.阐明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2.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3.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请回答: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并作释•(1)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2)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3)坐井观天(井蛙之见)——坐在井底看天。喻人见识有限,眼光短浅。/井底之蛙那样狭隘的见解。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4)太仓稊米——太仓:古时京城的粮仓;稊米:小米.大谷仓中一粒小米,喻极渺小。5.简答题1.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2.为何庄子在《秋水》中既肯定仲尼闻多、伯夷义重,又嘲讽他们?是否矛盾吗?3.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易具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作文:•学无止境•——庄子《秋水》之启示•大学语文×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