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先唐部分第一章神话:人类童年的智慧神话的产生、性质和意义:远古时期人类的幻想与希望中国神话的三个特点:1、用散文记录,而且是在产生以后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被记录下来;2、体制短小;3、亡佚早。中国神话散失的历史文化背景四个有代表性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黄帝与蚩尤之战;鲧禹治水第二章《诗三百篇》:朴素的歌唱原始诗歌的产生及其与乐、舞的关系: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诗三百篇》以前的古代诗歌:《周易》卦爻辞所保存的一小部分歌谣。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吾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诗三百篇》之复杂性与单纯性复杂性:时间跨度相当漫长,空间涵盖面相当辽阔,音乐体系相当复杂,题材内容相当广泛,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作者成份相当复杂单纯性:经过整理,主要用四言句式,整齐和谐。《诗三百篇》之构成、形成与文化功能构成:风、雅、颂形成:采诗、献诗、乐官整理、孔子删诗文化功能:赋诗言志,断章取义“《诗经》四家”《诗三百篇》的内容宗教诗:“三颂”以及“雅”中以祭祀为主题的作品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宴饮诗:《鹿鸣》、《宾之初筵》等农事诗:《七月》征戍诗:《东山》、《伯兮》、《君子于役》、《无衣》政治诗:《黍离》、《节南山》婚恋诗:《氓》、《谷风》、《静女》《诗三百篇》把我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去领略先民们纯朴的感情和朴素的审美趣味。它有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和情感形态,多样的表现手法,卓绝的艺术感染力,奠定了中国诗歌注意抒情写志、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传统(“风雅”精神),成为中国抒情诗的最初典范。《诗三百篇》的语言和艺术形式语言:朴素生动1、常用叠字和联绵字。2、以四言为主,参以二、三、五、六、七、八言等变化,以适应诗歌内部情绪结构和外部音乐节拍的起伏变化,呈现出参差错落之美。3、每章之间重调复沓是其章法结构中的一个特点。赋、比、兴:创始于《诗三百篇》,也是它最大的历史特色和艺术贡献之一。第三章史和子:先秦散文两派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尚书》:《尚书》所记,或为君主的诏令,或为臣下的奏议,都服从于当时政治的实际需要。它所记载的诘屈的上古口语,保存了先民淳朴的本色,体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春秋》:1、“《春秋》笔法”:孔子修《春秋》,笔削谨严,书法都有义例,著成败之迹,示褒贬之意,于记事中寓其微言大义。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谷》二传以解经为主,重在阐释经文中的微言大义,叙事较少;《左传》以叙事为主。《左传》的叙事艺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刘知己《史通》),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顺叙、倒叙、预叙的灵活运用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道德化与神秘化)大量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生动、丰富与复杂性(主要表现手段:行动与对话)《左传》的语言:行人辞令之美,叙述语言的简炼含蕴,词约义丰《左传》将先前散文那种朴拙的手法、枯燥的叙述一扫无余,代之以流丽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无论载言叙事,莫不从容不迫,婉转工妙,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往往透过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得到了成功的刻画,其用意周至,功夫老到,常常令人赞叹。它的出现,使先秦历史散文大放异彩,其叙述文体和艺术成就更是后代史学家和散文家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左传》不仅生动的记载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主要活动,并且贯彻了民族主义和儒家民本主义的思想,文质彬彬。《国语》和《战国策》《国语》善于借助对话展开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时见浑厚精湛之笔,也有剪裁疏漏之处,存在记载琐屑、议论支蔓的毛病。《战国策》专记当时策士纵横捭阖的奇谋诡计和谲诳倾夺的辩难说辞。亦子亦史的编制,机警雄快的风格。策士假设问对、骋辞逞辩的风气对汉赋的影响。诸子散文产生之文化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老子》和《论语》战国时代最先出现的两部子书。《老子》:诗体的哲学笔记,纯哲学的、简约的、结构式的文字。《论语》:最早的诸子散文,大体以一句或数句为一章,联章为篇,集篇成书,但每章独立,不相连贯,行文极为简淡,语言朴实晓畅,善于通过对话、白描等手法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艺术形象。《论语》这部最早的私门著述,不仅记录了孔子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论,阐述了他的“仁”的观念,而且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导夫先路,成为后代语录体散文的最初典范。平铺直叙的说明方式,没有彼此辩难的交锋。《墨子》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首先发现形式逻辑法则和在文章写作中运用这个法则的人,这就形成了墨子散文朴实而谨严的风格。《孟子》譬喻明白,说理详尽文采富丽,气势纵横不仅词锋犀利,而且能以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严正的观点《庄子》总体风貌:想像缥缈而丰富,笔法奇诡而飘忽,若断若续,难以捉摸,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内容:寓言的广泛应用、奇特的想像世界和论说中参以抒情的笔调。语言特色: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战国后期的三部重要子书:《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荀子》:排比铺叙,法度谨严,善用譬喻,用复笔处较多,下开汉代散文典雅一派。《韩非子》:说理透彻,风格峻厉深刻。其中的寓言特点。《吕氏春秋》: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以完整的方式写出来的书,与当时思想文化走向系统合一的格局相适应。(8览、6论、12纪,序意1篇)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体制上,从生徒缀集到诸子手著;语言上,从简单朴素到畅达整齐;结构上,从简短凌乱到系统条贯。这既是物质文化的进步,也是思想方法与写作技巧的进步。表现方式:富于逻辑性和鼓动性。从信古好古到用古,从称述到创作,这是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衍变的明显轨迹。由慢而快的发展历程。(原因:语言的丰富,书写工具的进步。)第四章:楚辞:南音之初扬“楚辞”的双重意义楚辞的地域特征与楚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学》:“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苹、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宋文鉴》卷九十二)屈原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品格《楚辞》作品的主属问题屈原诗歌的嗣响《诗经》和《楚辞》之异同第五章:汉魏六朝赋及其流变设辞、楚辞与赋战国时代,游士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往往编造故事,以夸张的对话体来展开论辩,即“设辞”。楚辞家的抒情文学与纵横家的设辞文学相互影响以至结合。赋体的特征结构方面:以抑客伸主的对话方式展开。文体方面: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艺术表现:铺陈夸张。思想内容:说服对方的倾向和目的。汉初赋的发展与欲讽反劝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於倡优博弈远矣。(《汉书·王褒传》记汉宣帝言)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汉书·扬雄传》)贾谊与枚乘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枚乘《七发》《七发》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形式方面: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等司马相如及其追慕者扬雄司马相如的身世经历在汉初赋家中很有代表性。《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的赋是汉代骋辞大赋的形式和结构的典范,同时开创了汉赋的讽谏的传统。司马相如赋作结构完整,艺术技巧多样,气派恢宏,生动地反映了大汉帝国的赫赫声威。善于模拟的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扬赋》、《河东赋》《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京都类驰骋大赋最初的典范之作。《归田赋》、《思玄赋》及汉赋中的骚体。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等:对问的自嘲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献赋的谀颂汉赋的二体与阶段性风格大赋以铺写京都宫殿田猎等盛大场景为主,以夸张骋辞见长,篇幅较大,作者还习惯于在篇末系上一个讽谏的尾巴,做到曲终奏雅。小赋以抒情咏物为主,篇制较小,风格明丽。前者受战国纵横家说辞的影响较大,后者受楚辞及荀卿赋的沾溉较深。从张、蔡到建安的转机张衡《归田赋》、《思玄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嫉邪赋》自东汉后期,赋史开始向楚骚美学传统复归,个人意志、主观情绪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赋的抒情言志传统得到了恢复、强化。一往情深的建安赋王粲《登楼赋》:成功的写出了背井离乡,流落无依的悲凉和盼望统一,希望得到重要这样一种在当时士人中相当典型的心态,慷慨悲凉兼而有之。曹植《洛神赋》:神女与美人类赋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对生命与美的执着追求。魏晋之际及两晋赋的歧变阮籍、嵇康等人以赋寄寓深沉哲理的玄思和冷峻的现实批判。(如阮籍《猕猴赋》等)以左思《三都赋》为代表的京都宫殿题材大赋兴起。西晋末年的大动乱及与之伴随的残酷杀戮,给赋作带来忧生念乱、愤世嫉俗或遗世嘉遁的内容。南朝赋的三大动向及赋论唯美化、贵族化和诗化三大动向,如谢灵运《山居赋》——南朝赋赋论:《文选》以及《文心雕龙》中的《诠赋》、《杂文》北朝赋和南朝赋的自赎。如庾信、颜之推、王褒等人的赋。第六章:乐府歌辞和五七言诗的成立“乐府”的含义采诗的历史班固《两都赋序》:“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宣武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安世房中歌》《郊祀歌》盛世的悲怨之歌《铙歌》十八曲:《有所思》、《战城南》等。《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等。乐府歌辞中的叙事艺术以及汉语叙事诗缺乏后劲的原因《陌上桑》和《焦仲卿妻》:汉乐府歌辞中的叙事艺术已达到成熟的水平。叙事诗缺乏后劲的原因:传统诗学强调抒情写志;记事传人的史传发达,弥补了叙事诗所留下的空白。五言诗的萌芽、兴起与动力《小雅·北山》是《诗三百篇》中连续使用五言句最多的例子: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句法的变化五言句式的增加由徒歌到乐歌东汉文人作五言诗之最早者:班固《咏史》其后,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以及赵壹《刺世疾邪赋》中所系歌诗等。关于七言诗七言诗的三种来源:史籍、楚辞、文人作品七言诗的早期实验:刘向、张衡《思玄赋》的系辞及其《四愁诗》第七章:子书的衰落和论说、文论的勃兴子书的衰落两汉以后子书的发展趋势:内容上朝论说的方向,体制上朝文集的方向发展变化。汉初子书尚能上继先秦余风,如《淮南子》、陆贾《新语》、贾谊《新书》。自董仲舒以降,子书开始折衷于六艺,归本于儒家。东汉时代,儒学益盛,子书中也以儒家著作为多,如刘向《说苑》、扬雄《法言》、桓谭《新论》、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徐干《中论》等。魏晋以后的子书,依傍太多,缺乏独创。《颜氏家训·序致篇》:“魏晋以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敩,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尔。”论说文兴起的因缘1、子书与论的关系:“咸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文心雕龙·诸子篇》)2、汉定天下以后,著者身份改变。3、东汉时代出现了单篇论说文,朱穆《崇厚论》、《绝交论》是最早的单篇论说文。4、东汉之清议,魏晋之谈玄,儒道佛三家在竞争中发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