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的定义: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技术的特征:(1)中介性(社会需求和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2)二样性(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实体要素的结合体);(3)过程性(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4)表征着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2.“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答:“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这是正确的。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才有科学技术研究活动。3.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答: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和客观事实是不同的。经验事实是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和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指物质对象的现象和过程,它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第一性的。科学事实则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关于对象的映象及其对它的描述。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虽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但二者往往并不能一致。对同一客观事实,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合理而描述为精确的科学事实,也可以因为认识条件设置得不合理而描述为粗糙的乃至歪曲的事实。客观事实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问题,而科学事实则存在着可错性。观察到了事实,学习了前人的知识,固然是研究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不从中引出问题或提出新问题,即使是观察到了人们以往所不曾观察到的新事实,也决不会对研究者有何触动,更不会引导其进入研究。4.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对由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起直接的认识结果往往是以科学假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假说连续更替,假说的内容不断精确并转化为理论。科学假说是根据一直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科学假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首先,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着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构思,有直接用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题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活动避免盲目性。其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成,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实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发展的。科学假说的上述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可以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5.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不能只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也不能只用非逻辑思维的方法?答:创造性思维存在与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它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既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在跟多的情况下是二者的整合。逻辑思维有形式化的逻辑规则和程序,更带有规范性;而非逻辑思维没有固定的逻辑规则,不采取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更带有灵活性。仅靠逻辑思维不足以突破已有的基本概念的框架体系乃至会束缚创新,而必须通过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来提出新概念。创造性思维发端于问题并且是现实的反映和概括;同时它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突跃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整体性: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思维的有机统一。左右脑各施其职又协同工作。右脑主要产生设想,左脑主要分析判断。产生设想和分析判断两个过程相互渗透、相互关联、交叉进行。任何一方面的缺少、缺陷或不相匹配,都不能或不利于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综合性:调动使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对思维对进行综合研究。6.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演化的几个结构)?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革命的结构》历史方法)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他用范式(Paradium)来研究科学理论。一般认为范式指研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和基本方法。前科学。是指尚未形成该科学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常规。经过长期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先靠共同信仰把大家统一为一个共同体。(达到成熟)反常。研究中新事物不断产生,发现了范式预期外的新事物、新现象,用范式不能解释。2危机。大量反常现象出现,形成了范式难以解决的难题。对范式失去信任。共同体分化,孕育着新范式产生,旧荡式危机。科学革命。一批成员勇于创新,建立新范式,新理论取代旧范式解释和吸收反常现象。新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后科学转入新常规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与之相应的思维形式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者要保持必要“张力”。评价:合理性:第一,批判了传统归纳主义的渐进式和波普尔的革命式,综合了两霁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的辨证关系。第二,他的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提出了科学不能只是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险究新知识抛弃旧理论旧范式的过程。第三,他从科学史的研究中看到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受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不足:第一,在认识论上只承认知识的相对而言性否认知识的客观真理性。陷入了相对而言主义和主观主义。第二,在范式产生上,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他认为新范式是基于不同信念。具有不可比性,范式转变是“格式塔的心理转变。第三。他把科学发展模式看成是一切时代和一切科学发展的唯一模式,能解释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否定了科学发展形式的多样性。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观点有哪些?答:(一)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其一,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把运动变换划分为若干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化学,生命,通过这些运动揭示自然规律。其二,运动形式间相互转化着。其三,在运动形式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其四,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二)假说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论。A.假说要有科学事实为基础;B.假说要不断被证实;C.假说为科学开辟道路。(三)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是什么,变化的动力和途径以及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如下观点: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8.科研选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首要的、基础的原则其一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理论内部矛盾所推动。由理论增殖性,扩张性和更新加速性决定的。是人类认识的需要。其二,社会实践的需要。它是外部矛盾所推动,由社会对理论的需求所决定。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需要。2)创造性原则--是科研的核心,也是科研的本质国际国内同类研究比较先进,别人没有解决,能产生新发明创造的可能性。第一,在学科前沿选题;第二,在矛盾焦点选题;第三,在知识空白点选题;第四,在知识边缘交叉点选取题;第五,在争论焦点,在科学猜想假说疑难中选取题;第六,在科学直觉灵感,类比中选题。3)科学性原则---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的根据第一,经验事实依据。经验事实有易谬性。但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实验事实依据。第三,公理性事实。第四,理论依据,(权威理论)4)可行性原则--现实的可能性,操作性第一,主观条件。(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研究能力;作操能力。)第二,客观条件。(文献资料,仪器设备;资金经费,人手导师,协作者;相关科学发展程度)5)灵活性原则第一,条件变化;第二,内外干扰;第三,他人已先于解决;第四,实验事实,理论已发生变化;第五,志趣转移,更好目标出现;第六,新机遇出现。另注意:效益与简化原则9.科学共同体的原则是什么?是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抽象形式,有英国哲学家坡兰依提出,库恩发展了这一理论,它是科学家按一定范式组成集体,形成独特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行为精神:1)普遍主义2)公有主义3)利他主义4)理性主义与有条件的怀疑精神。共同体结构:特殊形式的分层结构。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规范科学家行为健康发展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奖励系统为其内部社会运行机制科学共同体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1)学派(重要内在形式)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人们组成,有公认学术权威带头人。A.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B.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集体C,传承性,形成学术思想历史继承关系D,排他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10.为什么对于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要使用系统的观点?(对于简单事物(复杂事物,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系统的原则要不要?对于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来说,虽然经典的思考方式还有其合理性,但是企图从无规则运动中通过统计平均而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已无能为力,必须研究体系内部的耦合、关联、长程相干等非线性相互作用。换言之,定义宏观量和边界条件虽然依旧重要,但体系内部相互作用关系的探讨更加重要。正是体系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造成了不同水平的组织特性和行为表现。同样的构成如果出于不同的相互作用中,其整体特点将互不相同。用这种思考方式看世界,世界将是由大体相同的组分在各种不同相互作用中演变着的丰富多彩的画卷,就像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造型方式中可以形成个性迥异的艺术和雕塑品一样。因此,对于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来说,应用这种思考方式,系统的观念得以充分地展开。对于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要把其当作组织研究,研究系统的构成要素,还有探讨它们的要素结构,以及与外界环境的作用,进而使其机制、功能提升。11.技术活动的目标、内在矛盾、原则有哪些?3技术活动的目标是创造人工物。人工物创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业已存在的天然物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着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人工物创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既具有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也具有应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还具有借助人工物来延伸体力和智力的能力。技术活动的基本矛盾:求用与求善原则决定了技术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科学活动的目的是解释寻在、预言未来,因而科学活动总是以求真为基本原则;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创造人工物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技术活动要以求用为原则,达到对于“善”的追求。12.什么是解释?解释的结构是什么?1)科学解释:就是对所观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