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思考题自然辩证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思考题: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重要理论基石包括哪些?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基本思想: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二,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第三,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重大意义第一,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第四,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指发展的必要性、完整理解的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指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指危机、安全、未来的共同性→共同行动(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生态自然观的确定基础、基本思想及生态文明实现途径确定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危机”的概念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土壤、森林、生物、矿物;环境污染: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整体、循环、平衡、多样性等观念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物质层面:生态产业社会制度层面:规范行为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胡锦涛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同时还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谈谈你对科学及其判据的理解“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2)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4)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武器和工具。(5)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社会现象。(6)科学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判据1.科学注重实践理性原则。2.科学注重可重复性原则。3.科学注重逻辑完备性原则。4.科学注重理论的简单性原则。技术及其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体现为技术活动、技术成果(2)技术的特征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3)中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4)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5)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7、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分析:1、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2、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逻辑实证主义把实证主义观点与数学逻辑分析方法结合,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和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3、在总体趋势上,继承和创新的统一8、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分析是对一定综合体的分析,分析离不开综合。辩证的分析是剖析事物矛盾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探索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即结构的机理与功能,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认识。正如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也离不开分析。辩证的综合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加和,它导致关于研究对象的新的知识。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在分析基础上的创造,也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按照它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演绎: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出关于个别或特殊事物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推理形式。演绎推理根据推理中前提的数量,可分为直接推理(一个前提)和间接推理(几个前提)。常用的间接推理是三段论。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从抽象到具体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具体: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逻辑则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指在建构理论体系时要坚持将由概念、原理和推理所组成的逻辑结构与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或人类对它的认识发展过程相一致。建构类型之一按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逻辑推演程序相一致的原则来建构理论体系。一般来说,经验性较强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是采用这种方法来构造的。如化学理论体系是从简单的元素开始,从元素到化合物,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等,这个过程和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建构类型之二按人类认识自然历史过程和逻辑推演程序相一致的原则来建构理论体系。一般来说,数学和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是用这种方法来构造的。例如,物理学的逻辑发展顺序是:力学从静力学到运动学到动力学,再到分子物理学与热力学、波动物理学与声学,再进入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与人类对物理运动认识发展过程基本一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领域。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领域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10、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用科学家人数、科学文献数、科学经费为指标,提出了科学的指数增长率,进一步具体了恩格斯的思想。(三)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整体(一、二)、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带头学科: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它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1、技术引进2、技术转移3、技术贸易4、境外技术开发5、技术联盟合作开发不同国家要据此制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科学技术运行的目标、体制与保障措施,打破和利用这一不平衡性11、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一)科学技术功能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二)科学技术战略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三)科学技术人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四)科学技术和谐观: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形成了科学技术和谐观。(五)科学技术创新观:科学技术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一)时代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学技术思想都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二)实践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并随着科学技术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备。(三)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科学性,一方面它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四)创新性:在指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