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教育目的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授课教案设计课程名称教育学基础计划学时3学时教学单元第五章教育目的教学章节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2.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结构;(2)教育目的的功能;(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3.应用:()教育目的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分析教育目的以及相关的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3)运用教育目的的理论分析当前教育中的问题。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备注【案例链接】一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完全一样,里面写的是:“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意林》2006.5作者:佚名)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1.教育目的的含义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3.教育目的的意义(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定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一个实践领域,教育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封信的认识。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在这一时期,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对于反对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及其影响下的旧式教育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目的论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只执一端,因而有失偏颇一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最大缺陷即在于此。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完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这一学派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三、调和折中论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试图调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的兼顾,他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学的,一方面是社会学的,主张要将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一方面,杜威倡导儿童中心主义,主张培养个性。他反对脱离儿童的需要、兴趣、经验而强加外在的教育目的,认为这是对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另一方面,杜威又主张所谓的社会中心,强调应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强调教育应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杜威的主张有不少积极因素,如重视儿童的活动在教育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但是,他的两大主张:教育是一无外在目的的生长过程与教育应当成为实现民主主义的工具,本身即是一种矛盾,因而,杜威并未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谈谈对三大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认识。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一)表述的变更(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4)指人的自由发展,它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人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的总称。它的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新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造;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讲究心理卫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等。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其基本任务包括: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讨论:各个时期教育目的的共同点有哪些?提问:这一培养目标的提法与之前的有什么不同?提问: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如何?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的发展出现倾斜。同时,各育之间也是相互区别的。各育都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所以,任何一育都是不可代替的。各育的不可分割和不能相互代替,反映了它们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根据上述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这两种片面做法都会破坏各育之间的协调,不利于相互结合。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提问: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处理五育的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复习思考1.教育目的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如果承认教育目的的是客观的,那么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要求决定的,还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3.如果承认教育目的是由社会所决定,那么决定教育目的的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或是生产方式?4.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制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教育目标在某些提法上的差异,如何看待这个问题?5.集体研讨一下“建设者”、“接班人”与“一代新人”的异同。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内斯特·L·博耶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要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够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7..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8.如何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究课题1.试比较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其他国家教育目的的差异。2.四人合作,研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甚至阻碍教育目的实现的现象,并探究其原因。课外拓展性学习材料1.[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扈中平,刘朝晖《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5.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扈中平《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7.易连云,陈时见《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比较教育研究,1999.18.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9.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05.1教学反思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教师角色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中小学经历去理解本章内容,更要结合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