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唯物主义又分为三个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其次,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当中,从而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划分了界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从而否认了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与此不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一方面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以往的历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用唯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这部分内容与前三个内容相比,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两个部分。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及实践观这五大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派别,首先要回答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同以往的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形成了物质观。物质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马克思的回答是前者,即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运动观。既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的运动是在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中运动的,于是就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以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物质的看法、对时空的看法等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产物,即意识观。而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最终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构成了实践观。这五大观就是这样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其中物质观是基础,而实践观是核心。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去揭示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首先,它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分开来。大部分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天赋的,先于经验的,即天生就具备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的基础性地位。其次,它还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也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分开来,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否认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第二部分,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飞跃要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三部分,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唯心主义真理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感觉或是神的意志为标准。在这里,再次强调了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多属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的标准是如何回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有五个动力。其中基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两对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对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唯心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