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字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2畎亩()3举()4版筑()5举于士.()6举于市.()7大任.()8是.人()9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拂.乱.其所为()14所以..动心忍性()15动心()16忍性()17曾益()18曾.益()19所不.能.()20人恒.过()21人恒过.()22困.于心()23衡.于虑()24而后作.()25征.于色()26征于色.()27而后喻.()28入.则无法家拂士()29入则无法家..拂士()30入则无法家拂士..()31出.则无敌国()32敌国()33国恒.亡()34国恒亡.()35然后..知生于忧患()36然后知生.于忧患()39而死.于安乐也()二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7、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人恒过..,然后能改三.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6.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六、《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嗜学..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人多以.书假余既加冠硕师..先达..执经叩.问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叱咄..礼愈至.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持汤沃灌...寓逆旅..再食..被.绮绣烨然..若神人蕴袍敝衣....慕艳..意以中..口体之奉....二、句子翻译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5、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7、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9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0、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三重点问题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宋濂的什么精神和品质?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6、联系实际,谈谈你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所得的启示。7、从宋濂刻苦求学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呢?8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然:遂至:念:寝:但:相与:闲人:空明:户:藻、荇交横:二、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问题探究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1、《记承天寺夜游》里能体现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友情的句子有哪些,并分别说出理由。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闲”表现在何处?你如何理解“闲人”一词?3、有人说《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作者悲观失望的情绪,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4、赏析文中对月色的描写。5、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八马说1、故虽()有名马,祗()辱: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译句(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6、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韩愈借千里马的问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8、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九.桃花源记陶渊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夹岸:,芳草:。落英:。缤纷:异:。之:。穷其林:。穷:。彷佛:若:。便:。舍:。才:。豁然..开朗。:。旷:。俨然:。属:。阡陌交通:。阡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悉:。外人:。黄发垂髫:。怡然:。具:。要:。咸:。问讯:。妻子:。邑人:。绝境:。间隔:。乃:。无论:。为具言:。叹惋:。延:。“不足:语云:为:。既:。便:。扶:。向:。志:。及:。诣:。即:。志:。欣然:。规:。未果:。寻:。问津:。二、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译文: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文: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1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译文: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三相关成语:1、作者笔下的描绘了怎样的“世外桃源”?情节和文章内容分析。(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十、《论语》十则练习题1、孔子名,字,是春秋末年伟大的家、家,《论语》是用来记录的体散文专集,是家的经典著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有朋.自远方来(4)三.省吾身(5)交而不信.乎(6)传.不习乎(7)温故.而知新(8)学而不思则罔.(9)思而不学则殆.(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见贤思齐.焉(12)士不可以不弘.毅(13)死而后已.(14)其恕.乎(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诲女.知之乎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4、第一则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处事待人之道。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写一句话用上这一格言。7、求学中的你,正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选取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你的启示。8、你如何看待曾子每天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忠”和“信”?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