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习近平同志在辽宁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敬则无娇气,无怠惰之气。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具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具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要敬畏党纪国法。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谁把党纪国法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党纪国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敬畏法纪之威,常怀畏惧之心,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切不可置党纪国法于不顾,钻法规制度的空子。只有尊重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才会严格按照法纪办事行事,才不会做超越法纪的蠢事,才不会“耍特权”。如果缺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感,就会轻蔑法纪,心存侥幸,放纵自我,以身试法,最终受到法纪的惩罚,失去的将是人生的自由。对法纪存有敬畏感,就会多一些自律,少一些盲目;多一些自省,少一些放纵。心存敬畏,自会培养一腔正气,使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要敬畏组织。没有哪一个干部的成长和成功可以离开组织的教育和培养。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摆不正个人和组织的位置,被提拔重用了,认为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应该得到的,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认识不到组织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是让你发挥能力和特长,为更多人服务。不能用努力工作回报人民、回报组织,而是凌驾于组织之上,一手遮天、独断专行,辜负了组织的希望、人民的重托。所以,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应该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全局工作的开展之中,不搞“小圈子”,要自觉维护大局与团结,抵御歪风与邪气,以优秀品格和工作业绩回报组织,赢得组织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要敬畏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它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权力为民则利,为己则害。陈毅同志曾经劝导领导干部如何审慎地对待手中的权力:“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鉴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如何用权、如何过好权力关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经常剖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有如履薄冰、似临深渊之感,自觉做到警钟长鸣、牢记宗旨、清正廉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要敬畏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领导干部要永葆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忠实地为人民群众办事,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才能恪守道德准则,严守法纪法规,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领导干部要常思民生之艰难,常查百姓之疾苦,做到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一、何谓“敬畏”敬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建设国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从字面上看,“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有“慎,谨慎,不懈怠”之意。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关于敬畏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一是我头顶上这方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三思后行,行有所循,行有所止。这也和我们现在正在在提倡的“底线教育”相契合。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有儒家、道家和佛家。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过去多把“畏”解释为“怕”或“恐惧”,把“大人”解释为天子诸侯等“居于高位的人”。如此一来,“君子三畏”便成了很多人攻击孔子的证据,说儒家要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官僚的畏惧,自然不值得认真对待。其实,这是对儒家的重大误解之一。对孔子所说的天命,《中庸》有一个解释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就是天命。用现代的话说,其实就是自然规律。那什么叫“大人”呢?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何谓“圣人之言”呢?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道家老子也讨论过敬畏。他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道德经》)老子担心走错了道路,那么正确的道路又是什么样的路呢?老子说它是按照天道而行的道路。可见,他最敬畏的是天道。老子主张把人类置身于自然之中,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老子还说,如果失去对自然智慧的好奇与探究,容易迷失在对人自身的崇拜之中,与其敬畏人类自身,不如敬畏天道。关于敬畏,佛家还有一种深刻的见解,佛家敬畏浩瀚的宇宙、辽阔的虚空和生命自身的神秘,倡导“五戒”、“十善”。佛家认为,人类的悲剧就是以自己的贪(贪欲)、嗔(无知)、痴(痴迷)把主观设想当做事物的标尺,对事物的改造充满了幻想,缺乏对我们的身(身体)、口(言语)、意(思想)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的反思,因而陷入痛苦与无常的深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敬畏的论述来看,敬畏是有特定内涵的,它敬畏生命的神圣,关注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敬畏自然的神圣,对人类理性的限度有深刻的认识,不会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它敬畏历史的神圣,知道以礼敬的态度善待民族传统,同时知道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可以说,薪火相传的敬畏思想,已经成了无形的、神圣的人类行为“指明灯”、社会和谐“推进器”、国家稳定“安全阀”。一个人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就会思当所思,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胆大包天、为所欲为,就会越雷池、闯红灯、踩底线,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可能带来可怕恶果。三、我们为什么要“敬畏”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缺少的一种情感之一了,现代一些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就连对自然的敬畏,也要为钱财让路,环境可以污染,山林可以破坏,却从未想过也许有一天水会不能饮用,山体会滑坡。城市里在制作一些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售往农村,而农民们则加工一些毒大米、毒蔬菜运往城市,人们在相互指责,却没有人自责自己在其它方面的不良行为;官员腐败、香艳日记、雇凶杀人、救人遭讹诈、教师集体嫖娼、地沟油,包括前些天的福喜过期肉等等事情的发生,让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道德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沦丧,以及没落,这样的情况不能不令人警醒。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就有了规范,就会严于律己,谨慎从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公仪休做了鲁国的国相,他生平最喜欢吃鱼,因此求他办事的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一概不收。他的一个学生纳闷说:“老师喜欢吃鱼却不收受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何?”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受!如果我收了别人的鱼,就要顾及人家的面子,势必要歪曲、违背法令。最终会因此被罢免国相职位。到那时,即使喜欢吃鱼,也不会再有人送我鱼,而且因为没了俸禄,自己也买不起鱼。而如果我不收受他人之鱼,就能继续做国相,拿俸禄,可以长期买鱼吃。”公仪休做到国相,尚能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尊奉法度,守住底线,知道如果不能严于律己,将会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人要是没有了敬畏,就没有了廉耻之心。什么感恩、什么天地、鬼神、生命、父母、老师、道德、法律,全不在话下,自己才是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什么坏事都敢干,人间的事情做绝了,他就敢去折腾大自然,甚至敢把天捅个大窟窿。有了敬畏之心,一个人便会在行事时,感到上天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看着自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在做、天在看”,这双眼睛既是上天的,也是人性中良知与善的眼睛。有了这种敬畏心,并非因担心受到惩罚才不去做恶,而是会从自己生命中体会到一种人性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自然使你不愿亵渎自己的生命意识,这成为人们塑造理想人格最重要的力量。有了这种敬畏意识,诸如那些造假、制毒等现象,自然会有所遏制。四、我们要敬畏什么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他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莫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对于曾国藩,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曾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习书记强调,我们要敬畏法规、敬畏组织、敬畏权利、敬畏群众。从中国道德传统考虑,我们还要敬畏良心。中国人把良心看得很重,古人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我们经常这样说:做人要有良心;也经常这样提醒和被提醒:做这事对得住良心吗?甚至有过这样抨击或被抨击:你的良心被狗吃了!每每说这话或听这话的时候,都会心有敬畏。敬畏什么?敬畏良心。在五千年中国文化里,有一句震古烁今的台词:上要对得住天、下要对得住地、中间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这就是对良心的敬畏。敬畏良心是我们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敬畏,敬畏良心的人,至少是好人;敬畏良心的官,起码不会是贪官。很多“感动中国”的好人,感言最多的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句平实的话“我只是凭良心做人做事”。反过来,那些违法违纪、犯罪坐牢的人,悔过书里在写完“我对不住党、对不住人民、对不住爱人和孩子”之后,肯定还有一句:“也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可见良心是兜底的道德防线,底线一破,全线崩溃。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凡事把握好尺度,无过无不及,不左不右,这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有了标准,就会拒绝各种诱惑,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而作为教师,“行有所止”既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面对高科技时代的挑战,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矢志不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教师劳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具备慎独修养,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必须有崇高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已的精神,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