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过度劳动”的危害、原因及防治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员工“过度劳动”的危害、原因及防治策略探讨摘要: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自杀事件,“过劳死”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过度劳动”会导致就业挤出效应、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失误增多和员工生活品质下降甚至“过劳死”等危害。“过度劳动”的主要原因有社会转型带来的生存压力、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用人单位忽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员工的高成就动机等。应采取加强劳动立法与执法、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帮助机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别让员工瞎忙、加强劳动者的自我调节、提高员工的时间管理能力等措施来防治“过度劳动”带来的危害。关键词:过度劳动;危害;原因;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过度劳动”是指就业者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工作状态。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连续发生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记者调查发现,其中,“过度劳动”是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1]“过劳死”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探讨员工“过度劳动”的危害、原因及防治策略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一、员工“过度劳动”的危害1、“过度劳动”导致就业挤出效应王艾青在论文“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中指出,目前国内有很多-------------------------------------------------------------------------------------------------------收稿日期:企业的劳动力小时工资水平大大低于标准工资水平,过低的小时工资水平迫使劳动者为提高收入水平而延长劳动时间,从而出现“过度劳动”,而“过度劳动”导致以日计量的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当日工资达到较高水平时,企业所雇用的劳动者就会减少,从而“过度劳动”导致就业挤占。同时,当现行的较低水平的小时工资低于理论工资水平时,资本盈余就会高于正常条件下的资本收益,即出现低工资行业或产业的投资盈利率较高的情况,但这种盈利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就业增加,其原因是,这种就业的增加实际上被“过度劳动”所抵消。资本盈利与经济增长所应该带来的就业增长均被“过度劳动”抵消,甚至在某些行业或领域还出现就业负增长的情况。“过度劳动”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二者之间的“非一致性”给出了部分解释。[2]2、“过度劳动”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工作失误增多“过度劳动”除了会造成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外,还可能造成错误操作带来的损失,因此,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应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3]劳动者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过度劳动”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这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那些把加班制度作为其“企业文化”,把加班时间的长短作为员工晋升、福利等标准的企业,往往不会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管理、提升素质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下工夫,从而不利于企业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3、“过度劳动”导致员工生活品质下降甚至“过劳死”长期的“过度劳动”使劳动者身心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会导致身心疲惫、降低生活品质、诱发各种疾病,极端的情况是发生“过劳死”。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通过研究提出了过劳致死的十大危险信号(见表1)。[4]表1过劳致死的十大危险信号序号“过劳”症状描述1过早地出现“将军肚”,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2脱发(洗头、梳头掉许多头发)、斑秃3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4经常头疼、胸闷、耳鸣、目眩、心悸,检查无结果5频频去洗手间6注意力越来越不容易集中7性欲、性能力下降8心算能力越来越差9睡眠质量不高(失眠、多梦),睡觉醒来不解乏等10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上述两项症状或以下者,为黄灯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担心;具有3-5项者,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具有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疲劳综合征,已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二、员工“过度劳动”的原因分析1、社会转型带来的生存压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迁。一方面,现代化进程提速,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生存压力日益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负荷的工作量、超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紧张的工作节奏很容易使员工尤其是职场精英陷入“过度劳动”状态,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这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消费欲望,“消费水平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甚至被视为人生成败的标志”。不可否认,这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扭曲现象,在它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此在工作中承受着过高的精神压力,陷入“过度劳动”状态。[5]2、相关劳动法律制度不完善首先,现行的劳动法调整范围过窄,各行各业的就业人员都是劳动者,但劳动法只调整企业中的劳动争议,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的劳动者的劳动争议无法可依;其次,劳动法未能明确落实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保障措施,劳动监察部门对于用人单位强迫员工加班等行为常常视而不见;第三,我国劳动法律体系未对过劳致病、致死等问题作出规定,发生“过度劳动”致病、致残、致死事故后,用人单位到底是不是侵权,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过度死”也就成了无法进行法律界定的问题。3、用人单位忽视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很多单位倾向于采取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用工强度的办法,以减少用工、降低成本。不言而喻,工作时间的长短与劳动强度成正比。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仍是买方的市场,劳动者为求谋生,只能选择接受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陷入“过度劳动”状态的劳动者很难较好地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有时甚至以牺牲自身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4、用人单位用工制度不科学很多用人单位没有合理确定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不注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工作过程管理不力、员工缺乏工作自主权、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以及还存在着以工作时间的长短作为提薪升职的必要条件,以上种种因素造成员工只能是单位用工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其不合理因素往往成为员工“过度劳动”的直接原因。5、现代员工的高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工作,并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一种内驱力。成就动机对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而言,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大多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勇于接受那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容易给自己设立过高的人生目标,并时时鞭策自己朝自己设立的目标前进,很容易使自己处于“过度劳动”状态。[6]三、员工“过度劳动”的防治策略1、加强劳动立法与执法首先,劳动立法应该以保障劳动者基本人权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对全体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精神的保护,要更加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其次,应把“过劳死”纳入立法范围,对“过劳死”问题的构成要件、认定机构、认定程序、处理方法等加以规定,世界上已有一些过劳问题严重的国家,如日本把“过劳死”列入工伤范围,我国劳动法也应专门设立“过劳死”条款;第三,劳动法应增加落实劳动者休息权利的保障措施,用人单位应制订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措施,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侵犯劳动者休息权利现象的监管。2、建立职业化的社会机构帮助“过度劳动”人群首先,考虑设立专门的劳动卫生与健康监督管理机构,并由该机构制订措施,督促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卫生及身体的健康,如果用人单位出现过劳死,劳动卫生与健康监督管理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监管并追究用人单位领导人的法律责任;其次,培育市场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供社会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减轻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也有助于使人们在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如愤怒、恐惧、伤感等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于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心理压力骤然增大的过劳人群来说是十分必要的。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拯救“过劳模”、防范“过劳死”难以一蹴而就,但是,整个社会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从短期看,要将“过劳死”纳入职业病范畴,给予法律干预,矫正畸形的“加班文化”,遏制用人单位随便强迫或诱导劳动者加班。从长远看,需要逐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避免劳动者再拿生命赌明天。[7]首先,改变社会保障制度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的导向,医疗保障应做到补救性治疗与保健预防相结合,在工作压力较大的行业、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定期体检制度,并使这项制度向年富力强者倾斜。其次,建立与完善针对高压力人群的带薪休假制度,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及时的调节。第三,完善针对全体公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劳动者的生存压力。4、判断工作价值,别让员工瞎忙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年两次的长假休息,接受甚至很享受“强制休息”带来的悠闲。不过,一旦回到工作中,许多人又开始忙碌。作为管理者,他们乐于见到员工忙碌;作为员工,如果不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则会潜意识地觉得自己或单位出了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却需要革新观念:判断工作价值,别让员工瞎忙。这是因为,如果所有人都习惯于忙碌,就可能忘记一件最重要的事——工作价值判断,因缺乏工作价值判断,经常导致员工甚至整个组织做着大量无价值的工作也就是所谓“垃圾工作”的情况。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人为何勤劳却不富有”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在工作中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即人们的勤劳只是去应对没完没了的审批手续,采取各种方法规避因不信任带来的交易风险。在企业组织内部,如果员工不得不猜测企业的意图、不得不揣测管理者话语背后的意思、不得不做大量无用的事情以证明自己“有用”,这样的组织不可能是高效的。近年来,管理学者们所倡导的愿景明确、透明化管理、缩短管理层级等举措的主要作用之一正是为了消除员工在工作中的“盲目”状态。5、塑造关怀员工身心健康的人文环境关爱员工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它有利于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如股东、所有者、职工、工会、顾客、供应者、债权人和政府等。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户认为,社会组织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这些目标又成为组织的多样化任务。管理者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平衡和管理这些多元化的目标。在营利性组织中,经济目标是第一位的,而其他的目标如市场、技术目标等,最终也要转化为这一目标的。非营利性组织主要以完成特定职能作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不论何种组织,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始终把关爱员工放在首位,注重关怀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改变那种认为不加班或休班就是工作不积极、不刻苦的错误工作观念,倡导一种工作时间积极工作、休息时间充分享受生活的新理念。6、加强劳动者个人的自我调节首先,坚持体育锻炼。运动能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还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帮助排除废物,从而起到防癌抗癌作用。其次,保持心情舒畅。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因此,要防止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就必须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个“乐天派”,并培养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合理调配饮食。少吃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绿豆芽、菠菜、油菜、橘子、苹果等,及时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第四,适度休息。通宵达旦工作,会使体内产生毒素,有些毒素会随血液进入大脑,引起中枢系统的“中毒”症状。疲劳是一种表明机体超过正常负荷的信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立刻进行工作节奏调整和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会诱发疾病。第五,定期体检。无论中青年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