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可广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雅典学院》拉斐尔城市广场,即城市客厅。是城市人流密度较高,聚集性较强的公共开放空间。广场不同于街道,在两个方向上都需要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广场的平面布局很重要,不同的布局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中国宫殿地位: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是世界闻名的水乡,也是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古迹众多,有各式教堂、钟楼、男女修道院和宫殿百余座。位置: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主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建筑方法:威尼斯建城时是先将木柱插入泥土之中,然后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在石头上建成一层层建筑。威尼斯的历史: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到了11世纪末,威尼斯形成了如今世人所熟悉的基本城市空间结构。14世纪前后,威尼斯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叹息桥两端连结着总督府和威尼斯监狱,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圣马可广场(PiazzaSanMarco)是威尼斯的首屈一指的广场,拿破仑曾把这里成为“欧洲的会客厅”,威尼斯人通常也只把这里称作为“广场”。圣马可广场完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艺术的优秀范例。地理环境:广场位于大运河入圣马可湖河口的左岸,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一个梯形的广场。广场四周的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建筑。广场历史:圣马可广场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当时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广场。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耶稣圣徒马可奉为守护神,其标志为狮子。现在的威尼斯城徽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1177年为了教宗亚历山大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扩建成如今的规模。1797年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将广场东侧临海的原总督府改作行宫,至今仍有人称它为拿破仑宫。广场问题: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地势最低的地方,所以遇到暴风雨或者甚至是大雨时,这里会第一个遭水淹。下大雨时,雨水从广场的排水沟直接流入威尼斯大运河。但是,每天亚得里亚海潮涨时分,威尼斯大运河的河水同样通过排水沟从圣马可广场的地下涌出,形成一潭潭的积水,每年还会出现几次潮水铺满广场甚至水淹广场的情景。据说鸽子在圣马可广场生活了一千多年,威尼斯总共有约4万只鸽子,其中三分之一都在圣马可广场。这些鸽子给周围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雕塑和建筑表面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控制鸽子数目过分增长,当地政府禁止任何人在圣马可广场喂鸽子。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的面积是其他广场的几倍,处于全局支配地位。威尼斯城内的标志性建筑遍布全城,光是教堂就有100多个,但地位最高体量最大的还是圣马可教堂,除此之外,广场上简单的方形红砖大钟塔高近百米,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筑。这两个标志性建筑物是人们心理上的城市中心。模块分析:圣马可广场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小广场组成的复合式的广场。一般常说的是正对圣马可教堂的大广场,面向泄湖的是小广场。入口一面对泄湖开敞,入口处的圣马可狮子雕像柱和圣蒂奥多雷雕像柱甚至成为圣马可广场的标志物。借用拿破仑的比喻,入口二和入口三,不过是“欧洲最美客厅”通往其他房间的房门,而入口一才是主要入口。进入方式:通过总督府东南角的麦秆桥,沿着总督府南面底层柱廊前的道路侧面进入。建筑师路易斯·康发现了这个空间转折的玄机。这幅速写表达的是沿着麦秆桥进入的空间视线,经过两个望柱后,被远端突出的图书馆东墙限定,折进广场的方向。总督府的屋檐透视线高而短,图书馆的屋檐透视线矮而长。图书馆南端突出于两根圆柱界定的边界,而总督府的南立面则往里缩进,留出了进入广场的通道。这两栋建筑的一伸一缩,完成了最终的空间流线转折。入口一处的视线与流线转折是圣马可广场被称为城市客厅的原因之一,是整个广场空间设计的精华所在。城市广场空间的物质实体分为的三大类:基面、边围和家具大小广场的地面和广场南面的海面构成基面圣马可教堂、图书馆、博物馆和政府大楼组成广场的边围大钟塔和小广场靠海的两棵石柱是广场的家具1.圣马可大广场和圣马可小广场都是梯形的,且梯形的宽边都指向圣马可大教堂。梯形广场可强化透视效果。从入口处看教堂,教堂显得很宏伟;从教堂看入口,则使本来不大的广场,显得深远。基面:从入口处看教堂从教堂看入口2.在这个空间序列中,两个广场通过体量、视域和主景等方面的变化造成人们视觉感受的巨大差异。大广场面积1.32公顷,小广场0.45公顷,前者是后者的三倍。3.圣马可广场整个系统的虽大优势在于两个梯形广场主轴线的方向变化,它们基本互相垂直,使得在轴线方向上能够设置不同的对景。大广场呈东西走向,大厂场的主景是细部繁多的圣马可教堂,两旁建筑逐渐打开的走向强化着教堂的空间效果,以及周围建筑统一的立面造型保证了广场高度的围合感,使大广场显得正式庄严。小广场呈南北走向,朝向海而的一侧仅由两根柱子限定,使得广场外的海面和圣乔治岛成为小广场的对景,围合性大大降低,使小广场显得自由活泼。大广场小广场边围:1.圣马可大教堂是一座融合东西方建筑特色,汇集了拜占庭式、古罗马式、哥持式艺术和文艺复兴多种艺术的优秀建筑。它的五座大圆顶与正面华丽装饰,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式风格。教堂正面五座罗马式菱形大门,顶部是哥特式尖塔林立。门顶上方分别是圣马可事迹五幅壁画。因其内部黄金粉饰的穹顶,又被称为“金色教堂”。罗马大教堂正立面罗马大教堂穹顶2.新旧市政大楼北段是建于12世纪的旧市政大厦,1楼是闻名的夸德里咖啡馆。南侧是新的市政大厦,1楼有著名的弗洛里安咖啡馆,2楼是科雷尔博物馆。政府大楼的柱廊三面环绕大广场呈“U字形,在广场和大楼之间形成线形的中介空间。它沿用了古罗马的样式,把政府大楼底层不同的建筑功能隐藏在相同的形式背后。圣马可教堂和钟塔是圣马可广场的主体建筑。其他的建筑需要与中心或者主体相协调,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圣马可广场的形成发展历史来看就是从混乱中找到秩序的过程。围绕广场的四个立面中,柱廊在底层连通,在立面上形成连续重复的券,这样的券的形式在建筑底层以上的各层依然重复着。广场通过一个券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重复控制了广场的整体性,建立了贯穿建筑的协调。3.时钟楼楼顶上有一口铜制大时钟,钟旁守着两个铜人,手执大锤,到一定时辰,两个铜人就会自动敲打大钟,悠扬的钟声响彻全城,每当钟声大作,广场上的鸽群会突然腾空飞起,非常壮观。4.总督宫属于晚期哥特式的建筑,下面两层都是由连续的白色石柱与尖劵所做成的拱廊,第三层墙面用白色与玫瑰色大理石镶嵌,做成斜方格图案。屋檐上还有一排哥特式小尖饰。5.圣马可图书馆采用了和总督府一样的双层拱廊结构,只是高度上略低一些。立面上用圆形壁柱,檐壁和拱廊的肩部装饰有浮雕,屋顶上的石栏杆顶部有人物立像,四角为方尖碑。圣马可图书馆被认为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中最壮丽的作品。1.钟楼由橙红色的砖块砌成,在上部置有巨大的时钟,钟面上是著名的圣马可狮子像。整座钟楼高98.6米,共9层,站在钟楼上可以看到整个威尼斯城的全貌。因为靠近圣马可图书馆,钟楼底部采用了一段与图书馆同样的柱廊作为延续。家具:钟楼位置:现代广场,多把标志物放在广场的中轴线上。而圣马可广场钟楼位于大小广场的转角处(即相交点),现在的位置刚刚好,照顾了三个入口方向的视觉感受。2.望柱在泄湖上远观,可以见到入口一处的圣马可飞狮像柱、圣蒂奥多雷雕像柱和圣马可小广场。圣马可飞狮像的朝向。圣蒂奥多雷雕像的朝向是北向圣马可小广场,而飞狮像的朝向却是东向麦秆桥。一是因为圣马可大教堂看向入口一的视线非常重要,这条视线自北向南,容易形成强烈的逆光,而飞狮像的侧面剪影显然要比正面轮廓生动得多;二是因为入口一的主要人流方向来自东面,让狮首朝向东方,迎向主要人流方向。圣蒂奥多雷雕像朝向北具有指明入口方向的作用。两个雕像朝向差异,也暗示了入口一处的两种进入方式,兼顾了重要节庆日的南面进入,与日常活动的东面进入。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