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居住区及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原则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社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部分新理论相关术语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城市居住区分为三个层次: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居住区(residentialdistrict):是一个城市中房屋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组成。规模:3—5万人1—1.6万户50—100ha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等对应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生活聚居地,小区内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1—1.5万人3—5千户10—35ha居住组团: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1—3千人0.3—1.0千户4—6ha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闭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综合居住区:马丘比丘宪章指出:“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该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提倡城市规划按综合区的规划原理进行建设。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规划组织形式,以居住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下班是时耗,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扩大的居住区:在居住区的范围内统一安排成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淡化以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作为构成城市生活居住区基本单位的模式,这种发展势态在近几年来的特大城市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生态居住区:生态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与荀子的时代就开始萌芽了。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于1869年由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五项形成了学科框架,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Ar-cology——生态建筑学,1969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哈格出版专著«设计结合自然»,理论与实践开始结合,也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诞生,开始以生态学为基础指导规划工作。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展了《人类环境宣言》,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大会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风范的现代生活。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社区1、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区的解释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社区2、分类①按社区主体的不同来划分社会经济地位——高收入阶层社区、中等收入阶层社区和低收入阶层社区年龄——老龄社区、中龄社区、青年社区②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③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3、邻里关系邻里——指在地域的相互靠近这一自然条件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共同生活、互帮互组的小群体。邻里与邻居邻里既表达了城市居民的住宅的临近关系,又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三个层次:熟悉、认识、有印象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社区3、邻里关系邻里与社区的区别:①社区除了包含“邻里关系”外,内容更广泛,包括围绕居住生活的管理、服务、设施等一系列内容的组织制度,如管理组织与制度、社区参与等;②规模不同,邻里的规模较小,可以被看作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或社区的最小规模。社区4、邻里单位传统住区的特点:路网密度大、居住地块小、地块内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的住宅区规划理论(见下图),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社区4、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A.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B.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C.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D.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改进:商业沿路布置等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1、概念居住区规划—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①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②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③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④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⑤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⑥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⑦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成果分析图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道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规划设计说明及设计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技术经济指标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符合城市中体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2、目标与要求安全---居住社会环境与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定,以及居住区各功能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卫生---居住区物理环境和卫生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保障;方便---人的生活行为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与质量的保证;舒适---生态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和谐与共生;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境沟通与交融。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3、社区发展原则——适居性、识别与归属、文化与活力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1)适居性——方便、舒适、卫生、安全①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出行、购物、上学、户外活动等,主要影响因素:A.位置选择B.交通组织——出入口、道路网形式等C.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与布局(服务半径),如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各类活动场地等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适居性——方便、舒适、卫生、安全②舒适A.住宅内部居住环境住房标准——功能齐全、分区合理、面积分配的当、功能配置合理、设施齐全(水、电、气)室内隔声、隔热、保暖、采光、日照、通风状况室内小气候和空气含量室内设施和装修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适居性——方便、舒适、卫生、安全②舒适B.住宅外部居住环境人口密度——居住人口毛/净密度、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建筑容量——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公共绿地的面积与布局形式公共活动场地室外噪声控制及室外场地的日照、通风、防晒等③卫生A.环境卫生——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B.生理健康卫生——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卫生对比改进: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增加小区绿地,及环卫设施,以及合理布置停车场车位数量及位置、加强物业环境管理等手段进行改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1)适居性——方便、舒适、卫生、安全④安全——人身安全、治安安全A.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减防灾和抗灾等;减防灾包括:a.防火防止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火山墙、防火分区等;扑救——消防通道、消防车扑救距离和扑救高度、消防栓布置等。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④安全——人身安全、治安安全b.防震选址安全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疏散通道(楼房倒塌占宽幅为楼高的2/3);安全疏散场地可结合公共绿地、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室外场地和城市道路的绿化场地等统一考虑;建筑设计符合相应的设防烈度。c.防战(防空)——人防人防与地下车库、仓库等结合考虑B.治安安全交通安全对比改进: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对不同类型的道路适当结合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2)识别与归属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要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场所与空间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归属感;识别性的影响因素:标志性景观、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场所场所特征帝湖花园绿城百合托斯卡纳普罗旺世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3)文化与活力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现代都市人群向往的居住环境,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居住区规划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文化与活力清华忆江南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4、生态优先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生态考虑:屋顶绿化系统墙体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贮存与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