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改革中的2017新题型2017年高考问法细审考向点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本题考查根据文本信息作出推论的能力,属于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考查。题型一筛选并整合信息[常见设问要知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公式记在脑](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气候正义【文本评析】试题文本共计800字左右,阐释了“气候正义”这一核心概念。选文共四段文字,呈现“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着重归纳了气候正义的空间与时间维度、国际公平与国内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三大重要方面,并由此得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文本设置了3道选择题,与去年全都是“选误”不同,今年一道“选正”,二道“选误”。1.圈点阅读: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2.整体感知:(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案整体阅读·(约5分钟)答案气候正义的内涵。(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案答案全文共四段,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及其核心内涵。第二部分(第2、3段):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阐释其内涵。第三部分(第4段):总结上文,正式阐释气候正义的全面内涵。“气候正义”论证结构第1段:交代气候正义内涵的背景,第2、3两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逐层对气候正义内涵展开分析,第4段:总括全文,归纳概括出气候正义的内涵。题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尝试答题】________D【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对应区间的相关信息以及逻辑分析的能力。首先,审清题意锁定答题区间。A项对应文本第1段,作者表述的内容是概括交代“气候正义”提出的背景,命题人整合上述信息,变换角度,用目的关系的复句提出气候正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种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领域,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气候正义”主要涉及社会和法律层面的价值评判的标准,A项目的关系的推理不合逻辑。B项把“公平”问题理解为“限制排放”这一技术手段,不符合文意,也不符合逻辑。从第2段看,公平问题实际上是在全球排放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公平地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有些国家或地区需要满足“基本发展需求”的排放,有些国家或地区则要遏制“奢侈排放”。C项在表述对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的理解时,强调“要为后代设定义务”,这种理解不符合文意。作者在第3段中论证义务问题时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从代际共享、代际公平角度,主张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一是从气候正义本质的角度,认为当代人“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D项涉及全篇的内容,是一个围绕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产生影响的相关要素的逻辑推断。已有的科学认识包含:气候变化、气候容量、地球气候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等;利益分配的认识包括:代际权利义务关系、代际分配与代际共享、国际、国内、代际、代内的公平,等等。其次,文题比对选出答案。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通观全文,对上述要素的认识确实都影响着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因此,D项的推断合乎文意,符合逻辑。第1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逻辑分析的能力。与前几年多按文本结构顺序设题不同,今年第1题就语涉全篇,四个选项覆盖全文四段文字。这对习惯于第1题对应文本开头文字的答题惯性来说是一个大变化。【答案】D题型二分析论证作出推论本题型是2017年《考试说明》首次提出,2017年全国高考3套试题中第一次出现。该题型的出现,说明高考命题者力图避开那些只靠“公式、套路”即可答题的命题方式,引导中学生在读文上下工夫。[常见设问要知晓]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常见设问题型一览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题思路三步走]一读全文,把握主要观点通读全文时,应该把握文本信息透露出的观点态度,找出作者对事物的评价。二析文段,理清段落关系对于论证的分析,必须深入到文本内部,理清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白论点与论据的联系,才能理解三比题文,仔细斟酌答案仔细比对各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内容,找出误解或细微差别,明确作者观点态度,理清论点论据脉络,排除错误答案,选出准确选项。(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文本见本讲题型一)题目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尝试答题】________C【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本题落实了考纲的新变化,重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论证的含义之一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A项说到的审视气候正义实际就是探究气候正义的内涵,即全文论点;时空两个维度即全文两个主要论据,后一维度两个方面即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A项对全文论点和主要论据之间关系的分析符合文意,分析正确。本文一个特点是,中心论点是法律层面的气候正义问题,但它和气候科学紧密相连。B项正确地揭示了这层关系,分析正确。C项对应的论证区间主要是第3段中的“积极方面”,作者论证了气候正义涉及的代际公平,关乎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的共同利益。命题人把气候正义的外延缩减成“立足未来”,这种分析不符合文意,是错误的。论证结构是论文的骨架,本文四段,第1段交代气候正义内涵的背景,第2、3两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逐层对气候正义内涵展开分析,第4段总括全文,归纳概括出气候正义的内涵。D项是对这一骨架的正确分析。【答案】C题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尝试答题】________B【思路分析】本题侧重考查根据文本信息作出推论的能力,突出了考纲另一个新变化,即论述类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果失去了讨论的前提,气候的正义问题当然也就没有可能讨论了。故A项的假设推论正确。根据文本第3段的论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的落实,只能保证后代得到合理的气候容量,而“后代需求”这个陌生的信息的外延远远超出气候容量,“就可以得到保证”与原文“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前提和结论不匹配,B项的推论不合逻辑,是错误的。“碳足迹”在第2段: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代际共享”“生态赤字”在第3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控制“碳足迹”符合公平原则,有了代际公平就能实现代际共享,也就能避免“生态赤字”。可见,C项的推理符合逻辑,是正确的。从第4段气候正义的内涵看,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确实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是从“伦理”方面审视和讨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它只是理解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视角之一。选项说法正确。可见D项的推论是正确的。【答案】B1.圈点阅读: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2.整体感知:(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案整体阅读·(约5分钟)答案中国明代青花瓷兴盛的原因,兼及影响。(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案答案全文共三段,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述明代青花瓷兴盛的原因。第1段指出其原因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的创新与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外的交往。第2段指出其原因是原料本土化使民窑青花瓷崛起。第3段指出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型同步。“青花瓷”论证结构梳理第一段:提出问题,即“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主要论证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的硕果第二段: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第三段: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与A项对应的原文有:“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可见,A项是对上述原文的压缩、概括,理解分析正确。与B项相关的原文有:“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对照原文可见,“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第3段中有:“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C项把“明初”放大到“明代社会”,分析错误。另外,说“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理解有偏差,应该是“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项的推论不合逻辑。第3段中有:“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青花瓷的转型与明代社会转型同步,它是例证,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但它不是源动力,说青花瓷转型推动明代社会转型于文无据。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瓷器发展”“审美观念更新”这些信息第1段中有,A项试图概括第1段分论点,但对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不正确。A项主要论证了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的硕果,没有论证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项是对第2段主体内容的正确概括,该段重要信息的提取及论证层次把握正确,符合文意。“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是开头第一段论述的内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