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茅盾与《子夜》茅盾(1896—1981)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主要文学成绩:•1、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蚀》三部曲。•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虹》(1929)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虹》、《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年一届:现实主义、长篇(13万字)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子夜》初版封面1938年春,茅盾与夏衍、潘汉年摄于广州黄花岗。1940年,茅盾在鲁迅艺术学院为文学系讲课,题目是《中国市民文学概论》。“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第一届(1982年六部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东方》魏巍•《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将军吟》莫应丰•《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芙蓉镇》古华•第二届(1985年三部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李准•《沉重的翅膀》张洁•《钟鼓楼》刘心武•第三届(1988年五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少年天子》凌力•《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第二个太阳》刘白羽•《穆斯林的葬礼》霍达•(荣誉奖二部)•《浴血罗霄》萧克•《金瓯缺》徐兴业•第四届(1989-1994年四部长篇小说)•《战争和人》王火•《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白门柳》(一二部)刘斯奋•《骚动之秋》刘玉民•第五届(2000年四部长篇小说)•《抉择》张平•《尘埃落定》阿来(藏)•《长恨歌》王安忆•《茶人三部曲》(1、2)王旭烽•第六届(2005年五部长篇小说)•《张居正》熊召政•《无字》张洁•《历史的天空》徐贵祥•《英雄时代》柳建伟•《东藏记》宗璞•第七届(2008年四部长篇小说)•《秦腔》贾平凹•《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暗算》麦家•《湖光山色》周大新乌镇现有茅盾故居,现为茅盾文学奖永久颁奖地。强调文学为人生的功利性,推崇文学的客观性,主张文学的真与美的统一,认为文学的使命不仅在于真是地反映生活,还要有理想作指导,指示人生向更美、更善的量来发展。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民族性。二是批判性。三是革命性。茅盾“为人生”的文学艺术观。P71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轻的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2、大革命时期(1927-1929):“矛盾”的茅盾。(《蚀》三部曲)3、日本时期(1929——1930):创作成熟期。(《虹》)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煌期(《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5、抗战时期(1937—1945):继续创作期。(《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白杨礼赞》等)6.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1949—1981)。•由三个中篇系列组成《幻灭》《动摇》《追求》•1、内容:作品以大革命失败前后空前尖锐剧烈的现实斗争为背景,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茅盾《蚀》三部曲冲动年青的革命者以《动摇》中的李克为代表。革命中的动摇分子《动摇》中的方罗兰,是一个动摇妥协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在革命中幻灭,盲目追求后失望、颓废的时代青年。女性形象居多:章静、方太太梅丽等。早期小说人物分析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具体说来:(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愉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3)“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多条线平行发展。•“虹”的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反映时间:“五四”(1919)——“五卅”(1925)•反映空间:成都——泸州——上海•主人公:梅女士(梅行素)•思想转变: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自由——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虹》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具有封闭性、完成性,一般包括“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过程。成长小说从形式上看,要有离家在路上或者到陌生的地方参与社会。成长的关键,要有顿悟的事情和帮助成长的人物。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主要是左翼作家,或者说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它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就是用阶级理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派小说家具有的主要特点:第一,社会科学家的理性气质。第二,心理分析家的冷清态度。第三,艺术雕刻家的细腻笔法。茅盾小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具有超越“文学史”和“社会史”的价值。二是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剖析社会人生。p75《子夜》《TheTwilight》《子夜》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资产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封建阶级的,茅盾用阶级分析得观点分析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本质特征。白色都市和赤色农村的交响曲小说革命性两面性反动性腐朽性软弱性依附于资产阶级的城市人庸碌的日常生活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斗争和各种社会混乱局面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在帝国主义及军阀混战下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赵伯韬、杜竹斋、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五条线索多条战线同时作战的吴荪甫吴荪甫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家庭纠纷工人罢工与实业资本家的竞争农民暴动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子夜》的结构杜竹斋朱吟秋吴老太爷工人群体屠维岳林佩瑶徐曼丽李玉亭雷参谋农民群体张素素吴荪甫赵伯韬周仲伟“蛛网式”结构——一树千枝,四面开花。《子夜》的人物形象塑造资本家群体:吴孙甫,赵伯韬,杜竹斋,周仲伟等。封建遗老群体:吴老太爷、冯云卿、曾沧海等。走狗群体:屠维岳、贵长林,李麻子等。地下党群体:玛金等。女性形象:林佩瑶姐妹,张素素,刘玉英、徐曼丽、冯眉卿等。帮闲群体:李玉亭、雷参谋、范博文等。工农群体:朱桂英等。形象众多,个性鲜明吴荪甫美德与丑陋于一身,“双半”社会下典型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失败的悲剧英雄形象。有胆有识刚愎自用进步先进反动落后凶狠冷漠恐慌不安吴荪甫的“矛盾”人生茅盾的小说:《子夜》•主题思想: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1)封建文化在都市文化面前的崩溃和死亡。2)半殖民地都市的文化结构内涵——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3)都市人在殖民化中的病态、空虚、享乐意识和心理。4)表现了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侵蚀。《子夜》的结构主义方式解读:(四)《子夜》的艺术特色•《子夜》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四方面:1、《子夜》结构严谨宏大。作品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反映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章有法。蛛网式密集结构。2、人物形象塑造的多样化手法。(1)茅盾是一位长于心理分析的作家。(2)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性格。(3)作者对对比映衬、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也很自如,成功刻画出众多的人物形象。3、典型环境的配置和浓郁的氛围烘托也是《子夜》的艺术特色之一。4、《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缜密、刚健清新、人物语言个性化等特点。枝繁叶茂,主干分明——繁复而不混乱。大开大合,呼应自然——恢宏而不失法度。曲折迂回,匀称统一——在变化中求统一。结构恢宏严谨受“理念先行”的束缚,也有芜杂游离、结构失衡的笔墨,比如对农民暴动和工人运动的情形有过于简单化的倾向。总体成功《子夜》结构的得与失•《子夜》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地位。P78•首先,在题材开掘上,《子夜》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民族资产阶级和交易生活的作品。•其次,在审美视角上,《子夜》作为我国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来揭示中国社会矛盾、显示30年代中国社会必然趋势的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第一部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根本道路的长篇小说。•再次,从创作方法上,同中国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相比,《子夜》作为第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长篇巨著,它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有宏大规模和复杂结构的现代长篇小说。《子夜》都市风貌的描绘:街景•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Neon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在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子夜》都市风貌的描绘:客厅•这金光也愈摇愈大,塞满了全客厅,多角形的家具,一切男的女的人们,都在这金光中跳着转着。粉红色的吴少奶奶,苹果绿色的一位女郎,淡黄色的又一个女郎,都在那里疯狂地跳,跳!她们身上的轻绡掩不住全身肌肉的轮廓,颤动着的乳峰,嫩红的乳头,腋下的细毛!无数的高耸的乳峰。颤动着,颤动着的乳峰,在满屋子里飞舞了!……吴老太爷又看见这一切颤动着飞舞着的乳房像乱剑一般射到他胸前。《子夜》都市风貌的描绘:工潮•冲厂的女工们火一样的向前卷去。她们涌进那仄狭的小铁门,她们并且强力迫开了那大铁门了!这都是闪电那样快,排山倒海那样猛!可是蓦地从侧面冲过一彪人来,像钢剪似的把这女工队伍剪成了两橛。这是桂长林带着一班警察不迟不早赶到了!警笛的尖音从呼噪的雷声里冒出来了。砰!砰!示威的枪!砰!砰!实弹了!长门里单薄的防御者现在也反攻了。冲厂的女工们现在只要退却。像潮水似的退下来,逼退了桂长林那一队,向马路上去了,分散了,跑了。茅盾的短篇小说的创作•192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一)《林家铺子》:•是作者“第一回描写到乡村小镇的人生”。小说以“一二八”前后上海战争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乡镇的林家百货小商店由挣扎到倒闭的故事。透过这个小窗口,把整个社会动荡的历史画面展现出来。•人物:•林老板——是时代转变中的不幸者,•性格:受压迫,受剥削,精明能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