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材料:知识是学习的工具,还是目的--------正方:工具1.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学习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活动,我们借助知识这个工具获得能力,充实自己,受益终生。--比如说,我们学习语文,是为了获得识字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记初高中课本的死知识。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世界,认知世界,而不是死记单词。2.(连续提问)请问对方辩友,如何才算博学的人--是满屋子的书?还是知识?如何才算成功的人--是看知识?还是看能力?既然你们以知识为最终目的,那请告诉我方,是不是知识多的人都是成功人士呢?(如果知识多就是成功人士,那中科院的教授是不是都该去当国家主席了呢?)3.--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古希腊)3.在特定的时期,知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果我们仅把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的话,那我们还怎么去发展?人类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目的是用它去改造。改造自身,改造环境,改造世界。因此可以说,知识可以作为改造世界的工具。由此可见,知识是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知识与时代结合(如果仅把学到知识当做目的而沾沾自喜,那我们人类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伟大的技术革命,那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此安定而丰富,我们更加不会谈论着今天的辩题,或许我们依然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倘若我们的先人仅仅是以掌握“地心说”的理论知识为学习目的的话,那“日心说”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请问对方辩友,中国最早的导弹飞船从何而来?----如果仅把知识当做最终目的,中国永远不会有如今的辉煌航天事业;如果仅满足于把知识当做学习目的,中国又怎么可能从最早的东方红发展成如今的神舟嫦娥系列接踵而来?知识绝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使用,并借助知识这个工具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反方:目的1.知识是学习的目的。(狭隘片面--高考要求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哪怕毫无意义--于是有很多同学采用题海战术,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否正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习的压力,使课余活动变少,更使知识面狭窄,不是吗?--如果把知识看做目的,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功利性,这从本质上来说破坏了学习知识的本质!在学习中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大家会只学自己认为用的着的,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功利性的学习,自己累不说,还丧失了对学习的乐趣)2.知识是真理。学习是为了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所以知识是学习的目的。(知识不过是人们在特定阶段所学的整合,如果这就是真理,那对方辩友真是太固步自封了)3.知识并非生来具有,但我们天生就有对知识的渴望。(正因为如此渴望,我们才会不断升级工具,升华自身,获得能力,使社会进步,使文明前进)4.知识是广博的。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要把对知识的学习当作毕生的追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掌握学习的能力,比掌握了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5.渊博知识能使我们博学。诺思科特说,博学的人是知识的蓄水池。(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博学不见得能为世界作出贡献,但创新能,从文艺复兴到信息革命,哪一次不是以知识为工具变革时代?)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象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作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会造成什么结果?其结果就是:知识好象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这无疑是对把知识当目的的人的巨大讽刺)(《给教师的建议》)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不要使知识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可改成工具),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精神生活中、精神交流中活起来。”这是十分中肯的。释义;工具: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