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环境管理、环境教育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规章制度随着我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环境管理愈来愈受到重视。学校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之处,然而,由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特殊性,使其在环境管理的概念与方法上具有独特性。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各界环境管理需求而制定的,已在各国得到很好的推广,该系列标准以在组织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这一体系为目标,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提升,也为学校环境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具有邗中特色的学校环境管理、环境教育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一、学校环境管理方针全员参与,职责明确;实现要求,保护为主;持续改进,协作高效。1、“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员工都要:1)学习ISO14000系列标准;2)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生态与环境保护》等课程。2、“职责明确”:确定有效的环境管理小组,规定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加以沟通,使每个岗位的人员了解和执行自己的职责和权限。3、“实现要求”:以创建绿色学校的基本思路为依据,实现绿色学校的各项要求。4、“保护为主”:对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活动事先做好策划,对潜在的不合理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预防措施,防止造成新污染发生。5、“持续改进”:在环境保护理念的指导下,持续改进环境,实现绿色学校的总目标。6、“协作高效”:对参与有关的活动的相关部门、师生、员工,明确各自的相互关系,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二、学校环境管理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生态示范区,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三、学校环境管理概念及基本方法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管理”概念和基本手段环境管理初期主要是针对环境污染控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而开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环境管理范畴已扩大到社会各个相关领域,内容不仅包括环境污染控制,也涉及生态保护等,其措施更加广泛和全面。在环境科学中,对环境管理的定义为:“环境管理是指按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1]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开展工作,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环境管理的目标,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和教育等手段,主要是各级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有关的方针、计划,建立规章制度,颁布标准,并利用各种监督制度办法,通过开展各种环境保护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意识,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影响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学校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途径学校环境管理是社会环境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特殊性,使学校的环境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环境管理,“管理”的是人的行为,学校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本质所在,所以,关于学校环境管理概念可以从体现一般环境管理要求和学校教育功能上综合考虑,将其定义为:“是从生态规律出发,根据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实施,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学校教育与环境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将环境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中,并制度化;(2)学校环境管理程序化,按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进行管理;(3)重视学校环境管理规划,并使规划为学校师生和所在社区广泛了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关于这一点,常常被许多学校忽视);(4)通过对学校师生环境行为的规范,达到环境管理的目的;(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建设、课程、研究计划的实施和宣传活动等使学校成为培养具有环境素质人才的场所。以上所提及的学校环境管理基本途径只是学校环境管理中应该加以特别重视的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只要注意吸收新思想,总结经验,就能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特点的环境管理方法。3.学校环境教育与环境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正在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该项活动对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和学校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许多学校的领导和师生对“绿色学校”建设的认识仍然有待提高,他们不能将“绿色学校”建设与学校环境管理结合起来,以为只要在课程中渗透一些环境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几次环境保护活动就应该成为“绿色学校”,有些学校甚至认为“绿色学校”即“绿化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实际上,学校的环境教育只是学校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环境教育可以促进环境管理,同时,环境管理过程包含了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当学校制定一项环境管理政策时,师生们在了解和执行这项政策的时候也就受到了环境教育,有助于环境意识提高。所以,往往在“绿色学校”建设中做得好的学校,其环境教育与环境管理已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四、ISO14000系列标准与学校环境管理1.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为适应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旨在规范全球工业、商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和其它用户的环境行为,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进一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的系列标准。与人们所认识的一般标准不同,ISO14000标准是针对组织环境管理而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其预留了100个标准号。该标准的特点包括自愿性、灵活性(未设置绝对量)、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及对相关方提出要求、持续改进性等。在ISO14000系列标准中,ISO14001标准是主体标准,它规定了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和17项基本要求,即通过建立一套机制,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等,对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来实现组织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2]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需要对组织成员进行培训;识别环境因素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并加以控制;确立组织的环境方针;建立相应的机构;编制相关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等,在组织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运行所建立的体系,发现不符合之处并给予纠正,以实现组织的环境绩效持续改进。组织在运行、完善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后,可以申请第三方认证。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为适应“入世”需要,积极开展认证工作,可以说,这是一个进入国际大市场的通行证。同时,ISO14000系列标准并不仅仅针对企业,它适用于任何组织。一个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可以提升其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树立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我国的一些政府机关也开展了这项活动,如天津市环保局就已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2.应用ISO14000系列标准思想进行学校环境管理如果要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工作,一个组织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许多学校是难以承受和实现的,但是,在学校的环境管理中,可以应用ISO14000标准的思想做指导,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运行,有条件的学校再申请认证。在德国、日本等国家,一些学校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3]我国上海市在其市级“绿色学校”建承中学进行了试点工作,有效地促进了该校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发展。[4]五、建立学校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学校环境1.建立学校环境管理体系在学校应用ISO14000系列标准的思想,建立学校的环境管理体系,其具体做法包括:(1)建立学校环境管理机构,由校长担任负责人;(2)对学校环境进行评估,发现环境问题(环境因素识别);(3)确立学校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并针对学校现状进行规划,使规划为全校师生和所在社区充分了解;(4)按规划对学校环境实施改进;(5)定期检查,完善学校环境管理工作;(6)总结、评估学校环境管理工作;(7)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第三方认证。需要注意的是,在所建立的学校环境管理体系中应将环境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也就是说,环境教育是学校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环境管理的具体实施步骤见图1:图1学校环境管理实施步骤建立学校环境管理机构开展环境保护培训学校环境评估,发现问题确立学校环境管理指导思想和制定环境管理规划环境管理规划的实施检查并纠正错误,不断改进总结、评估学校的环境管理第三方认证在进行学校环境管理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规划学校环境管理;(2)环境管理规划要考虑学校所具备的能力;(3)重视对全校师生的培训和与社会各界的交流;(4)加强检查和纠正措施,强调环境管理的持续改进;(5)注意对所做工作的资料收集和保存;(6)学校的环境管理工作要“大小”结合,既有大的规划和行动,也要注意从小处着手,考虑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六、创建绿色学校管理小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1、认真履行创建绿色学校管理小组监督职责,全面完成市、区教育局、环保局下达的各项任务,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实施,保证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2、建立学校全体师生共建环境参与机制,在校园及班级中设立多个环保意见箱,成立监督巡查的学生环保志愿小组,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的监督作用,完善监督通道,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及时反馈、更正、采纳,并进行月度、季度、年度任务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