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戏台祝勇•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11.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每点1分)•12.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作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分。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14.“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6分)•(1)懂得了绍兴:①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②绍兴人对历史文化的贡献,③绍兴人的生活。•(2)懂得了戏台的意义:①水乡戏台是水乡美丽的风景,②水乡戏台展现生活的舞台,③水乡戏台慰藉人心,④水乡戏台是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载体,熏陶培育人的学校。•(6分。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构思特色谋篇布局选材线索行文思路构思的技巧叙述上的特色先实后虚开门见山倒叙引用诗文先抑后扬伏笔照应插叙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放在-----的背景下先总后分设置悬念顺叙首尾呼应层层深入以小见大•1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6分。每点2分)•“对一种逝去的追忆”之《牛铃叮当》《牛铃叮当》的写作思路:•1-4水牛对水乡人的重要价值;•5-8水牛的水性、习性;•9-10现今水牛放养方式的变化;•11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消逝的怅惘和追思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答案: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答案: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黑色幽默:《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一种“带泪的笑”。1.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以某种物象为标题有何妙处?4.某种物象多次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1.结构形式;2.内容主旨;3.作者感情1.结构上: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把材料组织贯穿起来,使文章紧凑;衬托作用;呼应作用。2.内容:联想的触发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渲染作用。3.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象征某种含义,起到点明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强化角度意识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2013·浙江)《牛铃叮当》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写出世间的变化,点出文章主旨④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结构)(内容主旨)(结构)(情感)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答案: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⑤点明主旨,以牛铃声的不再悠扬暗示乡村淳朴生活方式的消逝。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答案: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②考生感悟:略。•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一生风骨凝成诗•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83岁生日那天,他说:“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他说:“叹气不是悲观。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牛汉的书房“汗血斋”,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牛汉说他一直“土”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他清楚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们之“首”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现在是“热血老年”。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2003年,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2013年,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15.结合第二段分条说明“牛汉现象”的表现。(6分)(1)诗人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领域宽广(“多面手”);(2)历经磨难却不悲观;(3)勤于阅读;(4)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体验自然、人生。(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16.文中写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对刻画牛汉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1)写父亲表现了家学渊源对牛汉的影响(2分);(2)写胡风既展现牛汉人生遭际,又衬托牛汉坚强(2分);(3)写马其顿作协主席是表现牛汉的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2分)。•17.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17.别林斯基认为,伟大诗人都能将个人的痛苦融入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并能代表社会、时代及人类发声。(2分)•牛汉创作成果丰富,获得有国际影响的“文学节杖奖”,是一位伟大(杰出)的诗人(1分)。牛汉一生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有着深沉的痛苦,他却能坚强、乐观地面对(1分)。他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局限于个人的痛苦,而是将其视为历史的一个微小细节(1分)。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苦难,唤醒人们认识历史灾难并避免其重复发生(1分)。•七、作文题(70分)•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