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完人”第一•这种人历史上仅有两个半:其中半个是曾国藩排第二的是诸葛亮致良知王阳明,名王守仁。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8)。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并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阳明学心特点就是“心外无物”,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或者说一个通过不断“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的人,他对世界的掌控是无以伦比的。阳明印象•《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七字。•例如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再如蒋介石逃到台湾,把草山改为阳明山。因为草山有落草为寇的嫌疑,而王阳明是他推崇的“偶像”。走近阳明——沉默童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书香门第、大地主家庭,他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王伦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恰好听到,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源于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阳明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走近阳明——传奇少年:语出惊人王阳明十岁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于是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有人怀疑是有所准备,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小月更阔。走近阳明——传奇少年:语出惊人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初步展露其辩证法的思维能力。《蔽月山房》,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天赋异禀,另一方面得益于爷爷王伦的长期熏陶。王伦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吟诗,一个是种竹子。状元王华抱着“望子成龙”的思想,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阳明读书,以备科举考试。但是,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阳明不是个好学生,他经常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启示: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是一个人能够成人成才的重要因素。走近阳明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对话如下:明:“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明:“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应该是读书成圣贤吧!”师讶然无对:“……”也就是这一年,王阳明在路上偶遇一道士,他拉住王阳明的手说:“你记住我的话,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那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窝时,你就结了圣胎。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圣果圆满了。”道士的话进一步坚定了他做圣贤的志向。王阳明从小与佛家、道家结缘,所以后来他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向佛道寻求灵感就顺理成章了。走近阳明之——传奇少年:离家出走据说王华从《蔽月山房》中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就带他去塞外领略了一下大漠的浩渺。这一决定让他非常后悔。因为15岁那年,王阳明离家出走了,家人四处寻找未果,一个月后他才一身侠客打扮地返回京城。原来,他为了实现梦想,去考察边关要塞了。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学习骑马射箭。还与同伴一起,探询鞑靼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入侵的计策,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的爱国之心。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走近阳明之——传奇少年:离家出走王华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阳明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经过慎重考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他认为,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老婆管着,就不会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启示:这次出走实际上反映了王阳明对圣贤路的一次探索,即圣人应该能够保境安民。我们反对离家出走的行为,但是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缺席婚礼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包办下,王阳明奉父命到南昌岳父家迎娶新娘。岳父很欣赏他,便择日举行婚礼。然而,婚礼当天,新郎却失踪了。原来这位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打坐的道士聊天,两人是相见恨晚,聊养生、学打坐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直到家人来找,他才想起昨天还有件事情没有做。无论如何,王阳明还是成功地结了婚,他的轶事也由此传遍了南昌,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怪人。结婚成家的王阳明被岳父安排在自己的衙门里干起了文书,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字写的不太好,离圣人的水平还很远,于是专心练习,坚持不懈,一年半后,竟突飞猛进,自成一体,被后世尊为书法家。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以人掩书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在评价王阳明的字时认为: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由于王阳明在哲学、军事等方面名气太大,以至于掩盖了他的书名。不然,以其精妙绝伦、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名列中国书法史“前十”当无异议。启示:善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执着前行王阳明不是一个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怪异的青年人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感到厌倦,科举做官他也不在乎,他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他出没于佛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寻找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会念经打坐之外,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执着地追寻着圣贤之道。启示:自古圣贤皆寂寞,曲高和寡,他的怪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可敬的,矢志不渝更是可贵。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弘治二年(1489),十八岁的王阳明离开江西,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途之中,他拜访了程朱学派的理学家娄谅,交谈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曰:“格物穷理。”王阳明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回家后,他努力读程朱学派的书,王华开心之至,然而,有一天,怪事发生了。王华看到儿子正待在自家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父亲走上前去,奇怪地问道:“你在干什么?”儿子头不抬身不动地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七天七夜,没有得到“理”,却得了感冒。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在故事背后,还有着一个人对未知的执著和探索。格竹的打击使他想:也许圣贤各有定分,不是人人通过“格物”都可以做得来的吧!我还是去写诗、做文章,随俗就世罢了。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但是过了几年,当王阳明学过了辞章、兵法等技艺,仍感到不满足,又重新回到了求贤至圣的老路上来,因为他读朱熹的书忽然又有新的发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重新调整了读书方法,从而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有了一些新的体味。但他终归觉得,所谓“格物”,物在外,而“穷理”,理在于心。若以方寸之心,去穷格天下万事万物之理,怎么能穷尽得了?岂不是心和理分作两处?再者,如果说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怎么能把这种理变成个人的认识,又怎么能靠这样的“物理”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王阳明,使他百思不得其解。而他由此对朱熹思想产生的怀疑实际上正酝酿着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的转折。这一转折就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来说,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这就是: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程朱理学已经日渐失去了生命力,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一些封建社会的上层人物沉迷于朱熹所谓格物穷理、问学致知的为学方法,以此来掩盖道德上的虚伪,全然不与个人的身心修养发生联系。王阳明也看到了这种弊病,但是他在思想上对朱熹由信奉到怀疑及至批判,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王华受够了自己儿子的怪异行为,他下达了最后通牒,你想研究什么我都不管,但你必须考中进士。从此他重新捡起了四书五经,开始备考。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随后的会试却两次落榜,痛定思痛,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28岁那年,王阳明的第三次会试,考中进士,直接被分配去了工部,并认识了李梦阳,整天一起研究文学问题。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但在光鲜的外表下,王阳明的痛苦却在不断地加深。他的痛苦来源于他的追求——成为圣贤。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怀疑“偶像”29岁的王阳明被调到了刑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在杭州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禅师。据庙中的人介绍,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是各方僧人争相请教的对象。可是王阳明失望了,因为这位禅师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他慢慢地失去了兴趣。而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了沉默。在这漫长的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开口发问,打破了沉寂。走进阳明之——另类青年:怀疑“偶像”下面是王阳明与禅师之间的一段对话:•王阳明:“有家吗?”:•禅师:“有。”•王阳明:“家中尚有何人?”•禅师:“母亲尚在。”•王阳明:“你想她吗?”•禅师:“怎能不想啊!”•王阳明:“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禅师还俗。•从那一天起,王阳明开始意识到:朱熹可能真的错了。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怀疑“偶像”朱熹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便天下太平,社会和谐。朱熹认为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禅师的还俗使他开始明白: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怀疑“偶像”王阳明并不知道,经过十几年的思考和求索,他已经在无意识中突破了朱圣人的体系,正向着自己那宏伟光辉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可要想走到这条圣贤之路的终点,他还必须找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疑团的答案——“理”。可是“理”在哪里呢?他隐约地感觉到,自己已经接近了那个最终疑团的谜底。成功确实就要到来了,可是老天爷偏偏不做亏本买卖,在将真相透露给王阳明之前,它还要给他一次沉重的打击,考验他的承受能力,以确认他是否有足够的资格来获知这个最大的秘密。走近阳明之——另类青年:龙场悟道1506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结果被捕入狱,廷杖40,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在贵州西北的深山之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语言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1508年春,王阳明经历了九死一生到达龙场。没有房子自己搭建,住山洞;没有粮食,自己种,采摘山蕨;水土不服,随从病倒,他悉心照顾;日子显得格外难熬。他还特意为自己造了一石椁,经常躺在里面仰望星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