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自己整理的-已排好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势(一)、我国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突出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P4)1、时间:大约五千年前2、标志:金属工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形成3、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4、迈入早期国家阶段的原因:农耕经济的进步(二)夏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的变化(P5)1、地位:第一个国家政权2、政治制度变化:夏禹的儿子夏启以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产生。都城阳城。(三)商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P5下)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都亳,后盘庚迁都殷,商朝也称殷朝。2、商朝的政治特点: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3、商朝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的原因:①生产力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②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和奴隶的残酷统治。二、西周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P6上)(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都镐京,史称西周。(二)分封制(P6上)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一方诸侯,叫做诸侯国。(封建和封建社会是没有联系的)2、西周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概况:(1)分封物:“授土”“授民”,即分封者受封土地和人民。(2)分封者:周王、诸侯(3)分封对象:姬姓贵族(即周姓贵族,是分封主体)、功臣、商朝旧贵族。(4)主要受封区域:①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②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封国中位居最东。③商朝旧贵族受封于宋地。4、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5、作用:①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积极)②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削弱了周天子权威.(消极)(三)宗法制(P6下)1、含义: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权利。2、目的:巩固分封制,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解决贵族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3、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4、内容:(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等级关系,各等级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2)嫡长子继承制(核心)5、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6、作用:(1)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3)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7、宗法制对于今天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美德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也利于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②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2)消极影响:家长制作风仍然存在,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四)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课前提示):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秦朝的统一(P8)1、秦统一的原因:(1)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2)政治:局部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3)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4)民心:人民渴望统一。(5)个人: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6)政策:远交近攻。2、时间、过程:(1)统一六国: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实现统一。(注意顺序)(2)统一四海:①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修长城,筑直道。②南方:派屠睢南征岭南,开凿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置岭南郡。③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意义:(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人民共同愿望。(2)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注意:①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由中央和地方两套系统共同构成的。②概念: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专制皇权: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一)中央1、皇帝制度:(P12)(1)创立:秦始皇确立。(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集全国行政、司法、军事于一身。(3)皇帝制度的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①君国关系: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②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3(4)皇帝制度的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2、三公九卿制:(P10)(1)职权: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2)关系:三方互不相属,各自分工,互相牵制、配合。(3)意义:①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②管理由皇帝任免,选贤任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2、朝议制度:影响:①积极:集思广益,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①消极:受皇帝个人因素比较大,缺乏政治稳定性和延续性。(P10)(二)地方:郡县制(P9)1.郡县制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2.构成:⑴政权机构:郡、县。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⑵基层机构:乡、里,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3.意义:⑴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能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⑵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巩固统一。(3)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不同点:(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分封制郡县制划分基础血缘纽带地域官员产生与权力贵族世卿世禄拥有土地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无封地作用诸侯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易形成割据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三)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1)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2)对秦: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消极:①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容易形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盾。②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③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表现:(P10上)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汉朝在除秦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有所损益变化。表现在:(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时期发展为刺史制度;(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出现“郡”“国”并存的局面;(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5)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朝议4制度,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度。②北败匈奴,修筑长城;③统一车轨,修建驰道;④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半两钱、秦权);⑤统一文字,整顿各地风俗(统一文字小篆);⑥制定严厉法律(轻罪重刑);⑥焚书坑儒,控制思想;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注: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为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政治保障。消极作用: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历朝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措施:(P13/P14))注: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2、汉初:(1)汉承秦制,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2)汉武帝为加强皇权:①频繁更换丞相;②让身份地位的士人参与中枢的决策;③设立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3、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将相权一分为三。(1)三省六部制的构成、职权: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互为补充。(3)影响: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②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④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4、宋朝:二府三司制。(1)内容:①行政权: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为分散相权,参知政事为副相。②军政权:枢密院。③财政权:度支、盐铁、户部三司。(2)评价: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约束力。②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5、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P17)(1)废相理由: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②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2)你如何看待宰相制的废除(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消极方面:①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②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3)设内阁。①创立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②内阁形成与发展: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B、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制。C、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相似)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法定,制度赋权法定,咨询机构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制约皇权不能制约5(4)内阁的权限: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内阁制的弊端:宦官专权。7、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P18)(1)军机处设置的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3)军机处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4)军机处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意旨办事。(5)为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二、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的变化(P14)1、监察体制的变化(1)秦朝: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监御史(2)汉朝:①中央:御史大夫;②地方:汉武帝划分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3)东汉到元朝:御史台。(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4)明初至清末:督察院。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加强皇权。局限:①未能对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