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会认“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严肃、抱负”等16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把文中三个小故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可以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记忆、理解生字。“晰”的形旁“日”,让我们知道有太阳会更清楚;“惑”的形旁是“心”,心上或者这样,或者那样,自然是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按汉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左右结构的字有“晰、振、胸、怀、效、疑、顾、训”,上下结构的字有“赞、惑”。“肃、凡、斥”是独体字,其中“赞”上下大约相等;“惑”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或”写成“”;“凡”的最后一笔是点。这些字教师可以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2.阅读理解学会先弄清课文的三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把长课文分成三个短短的小故事,“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理清三个故事的因果联系。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等有效方法感悟课文,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3.表达运用想象少年周恩来看到那位妇女被欺凌,无处申冤时,他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21.预习提纲(1)搜集周恩来的有关资料。(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再读课文,列出文中描写的三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多媒体课件《火烧圆明园》短视频。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振”等13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短视频。(播放《火烧圆明园》短视频)看了短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把你的感受说出来。预设一:我感觉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行为太无耻了。预设二:我觉得国家要富强,我们就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2.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以前一穷二白,人民受尽了欺凌,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它的意思正好与“中华崛起”的意思相反。(板书:中华不振)可是,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叫周恩来,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一起走近周恩来,认识这位有远大抱负的少年。设计意图:3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表面文字体悟背后的情感的能力。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做了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1.读课题。教师谈话:我们先把课题齐读一遍。读课题时,我们应该把哪个词读重一点?(中华)2.品课题。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少年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先来看看“崛”的字形,“崛”是山字旁,跟山有关,是说山突起。那“崛起”在这里指中华的什么呢?(兴盛、繁荣、富强)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中华指“中国”;“崛起”是“兴起,振兴”的意思。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课件出示: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3.让我们坚定有力地读。(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读课题,品课题,使学生快速明白本课教学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纵观全局的作用。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1.本课会认字有“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1)按结构分类。教师谈话: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给这些生字分分类。依据生字结构,说说生字的部首结构是什么。课件出示:左右结构的字:晰、振、胸、怀、效、疑、顾、训。上下结构的字:赞、惑。独体字:肃、凡、斥。学生读生字,分组讨论,组词。(2)读音指导。4学生字,首先要读准字音,其中三拼音节和后鼻音是重点关注对象。学生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件出示:三拼音节:胸、怀、效、惑。前鼻音:振、赞、凡、训。提醒学生注意:“振”读zhèn,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2.教师谈话:这些生字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有方法去识记。1.谜语识字: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赞)坏土去掉心自来。(怀)2.换一换:校——效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认读汉字,通过小组合作,然后说出自己认识汉字的方法,在全班汇报,集思广益,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四、指导书写1.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一定要识好字,写好字。请大家认真观察本课的生字,揣摩笔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比如说哪些字书写时要左边窄一点,右边宽一点,哪些字上下相等。请大家观察生字,说一说。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课件出示:左窄右宽:晰、振、胸、怀、训左右相等:效、疑、顾上下相等:赞、惑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对于难写的字,老师边示范边指导。3.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4.优秀作品展。开展“我是小小书法家”的小活动,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的生字,大家“评头论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这样让学生养成分析汉字,归类书写的好习惯。5五、三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三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2.快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课文所写的三件事情。课件出示: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3.学生找一找这三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的场景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4.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若有所思”“左顾右盼”等词语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设计意图: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严肃、若有所思、清晰”等词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一、复习导入1.教师导入: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课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6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与众不同的志向,课堂上向全体师生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课文,一起了解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选一两个词语练习说话。课件出示: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疑惑表情忘怀果真非凡左顾右盼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3.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选用部分词语说说课文内容。设计意图:“开火车”形式读词语,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用这些词语作为“珍珠”,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降低了难度。二、学习第一部分1.自读第1~10自然段。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关于“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2.学生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讨论。3.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小填空。课件出示: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____。周恩来的回答是“____________”(1)学生填空,教师小结: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父亲、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课文把少年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了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2)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志向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清晰而坚定”,“清晰”是很清楚的意思;“坚定”是不动摇的意思。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7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3)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赞叹,“赞叹”的近义词是什么?(赞扬、肯定)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的?(有志者当效此生!)(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少年周恩来的什么呢?(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以及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赞叹,对少年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4.分角色朗读。同学们,现在你们是少年周恩来,我来扮演魏校长,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段对话。设计意图:把周恩来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对比,同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角色,体会主人公的远大志向,同时,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三、学习第二部分,感悟“中华不振”1.默读第11~14自然段。思考:周恩来明白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吗?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学生读文思考,教师点拨总结。)伯父告诫少年周恩来不要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有什么反应?(疑惑不解)有了疑惑,周恩来是怎么问的?(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伯父是怎么回答的?(中华不振哪!)课件出示:中华不振:意为中国不再振作,软弱无能。这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实行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发展缓慢,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2.朗读指导。年仅十二岁的周恩来显然是无法完全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的,他后来又是怎么明白的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先试着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分角色读,师相机指导。)(1)周恩来的话要读出疑惑、惊讶的语气,可以让学生想象周恩来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悲愤、难过)8(2)伯父的话要读出沉重、悲痛、压抑的语气。想象伯父当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和心情。(悲哀、无奈)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伯父的悲痛,为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埋下伏笔。四、学习第三部分,深入理解“中华不振”1.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怎样的?(1)扣住“大不相同”,体会“中华不振”。课件出示: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句中说“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预设:这里热闹非凡,这里外国人多。(2)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课件出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1)指名说体会。(2)设想一下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①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②外国人的嚣张。③巡警的狗仗人势。④正义得不到伸张。(抓住“不但不……反而……”句式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中国人,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中华不振!)(3)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假如当时你亲眼看见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可是文中却说:“谁又敢怎么样呢?”9师:“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围观的人不敢怎么样吗?这可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啊!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