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简答题1.什么是方法论?请从哲学层面阐释其内涵及其地位或作用。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桥梁和工具。地位:方法论是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总结,是探求关于方法的方法的规律性知识作用:他提供了具体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律和法则,具有导航作用个普遍指导意义。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科学的、实践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他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从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他标志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首先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他把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对象性的感性的客观的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4.什么是交往?如何理解交往与实践的关系?1、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活动方式或过程及所形成的关系。2、交往与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交往制约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交往是人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的重要视角,交往的扩大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交往还是保持现有生产力得到继承而不失传的条件。5.如何理解交往的社会历史形态与人的发展历史形态的关系?社会历史形态与人的发展历史形态是社会历史规律的两个序列。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并阐释其实际意义与影响一般和个别即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它们反映着世界上的事物、现象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的特性。一般与个别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依据这一原理,人们应首先通过个别去认识一般,从大量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中总结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本质,即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再以一般为指导去认识没有研究或尚未充分研究的个别事物,即从一般又到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7.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8.请简述毛泽东提出的矛盾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具有特殊性。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矛盾及本质。3、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9.请简述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具体运用的经典案例“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的认识历史的方法。其本质内涵可概括为“人体的解剖是猴提的解剖的钥匙”。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其基本点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是反对目的主义地看待过往历史,二是从现实社会中“透视”以往的历史。这一科学方法体现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的辨证统一,是一种超前的并体现着现代精神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英国为对象来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10.请简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分析法社会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结构。生产方式的结构是整个社会的“母结构”,由生产方式规定的经济结构根本地决定着社会结构。政治、文化、教育等其他社会结构也会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1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是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与人们的利益和需要没有关系,而社会发展规律是与人的利益和需要等价值因素紧密相连的。自然规律的实现往往不需要人们实践活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则不一样,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二、论述题(只提供基本概念,主观部分请自己查找论述,避免试卷雷同)1.请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国传统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和不足1、一是中国传统的方法论注重观照整体的辩证法探讨,如“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中的两一论都反映了这一点;二是注重对人生伦理问题的探讨——注重“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天人相通,人生有喜怒哀乐之欲,春秋冬夏之类也”2、不足是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方法论不注重分析和实证科学,长于系统的、整体的、战略性的辩证思维,拙于分科知识研究。这种整体性思维奠定了中国文学、军事、艺术、天文等各方面的发达和进步,使得大量的科技发明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2.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既创造环境又被环境所改造。如何理解这一命题?它对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什么?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原始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身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相互关系角度看问题,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和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前一种运动,是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后一种运动,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人和环境之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运动,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内部运行机制。因此,人改造环境和环境改造人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另一方面,运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即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前辈创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们创造的环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创造。诚然,这些新创造受到已有的环境即前辈们活动的结果(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他们也能动地改变这些条件,并在改变这些条件的同时改变人类自身。这样,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新贡献加入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锻造出自己的新的品格、新的力量和新的面貌。这就是“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有机统一。总之,人与环境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两种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活动。人的活动受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环境又不是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孤立存在、精致不变的。3.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请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或自身工作学习体验举例阐释这三大规律的方法论意涵。(该题有结合改革开放的,也有自身的举例,请参考进行答题)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使得国家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国力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使得我们国家的水体,空气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同样的,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改革的不太合理,这也是存在的,所以需要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改革当中不太合理的地方,毕竟改革都是有风险的。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有步骤、分阶段地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改革开放初期,对前期封闭的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否定,是很大程度的进步。政策中的肯定的方面是市场经济,对之后的经济政策变迁奠定了基础。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肯定了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政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这一时期的经济制度正是在发展了前一阶段的肯定方面市场经济才提出的,肯定其肯定,否定之否定。4.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论述(例如:对立统一规律、社会结构分析法、过程分析法等等):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该题用的是否定之否定原理,也可以结合其他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从肯定转化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事物的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通过否定,即事物自身发展中否定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