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信泰富''巨亏''组员:石磊、王雷、姬东进、李艳艳、陈文婷、韩昕玮目录•一、案情介绍•二、背景知识•三、案例分析•四、总结与启示一、案情介绍中信泰富是大型国企中信集团在香港的6家上市公司之一。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至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中信泰富于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的股价暴跌55%,该公司此前承认其手中的杠杆货币头寸有可能导致近20亿美元的损失。这家颇具声誉的公司在两个交易日中市值蒸发掉了三分之二,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首批中箭落马的中国企业。中信泰富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自2008年9月7日察觉到该等合约带来的潜在风险后,公司终止了部分合约。但2008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公司已因此亏损8.07亿港元。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由于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中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二、背景知识中信泰富:其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由香港“炒股大王”香植球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已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中信(香港集团)收购泰富发展有限公司,不是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泰富发展向中信(香港集团)定向发行2.7亿股新股来实现的。1991年9月,中信泰富与李嘉诚、郭鹤年等合组财团收购恒昌企业(大昌贸易行),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业36%权益。第二步,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余股东收购剩余的64%恒昌企业股份,实现全面收购。公司经营业务•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其次,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中信泰富集团主席。曾经三次荣膺中国首富。其父是著名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任国家副主席,其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来,荣智健又买壳上市,香港中信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拥有中信泰富18%(3.8亿股)的股权资产是荣智健的财富主体(另82%17.3亿股由戴一男掌握)。2009年4月8日,受累于该公司爆发的外汇交易巨额损失案,荣智健辞去主席职位。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要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投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三、案例分析事情起因于Accumulator合约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中信泰富直至2010年对澳元的需求都很大。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于13家银行共鉴定24款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知识链接:什么是Accumulator“Accumulator”(累股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killyoulater(我迟些杀你)”。“Accumulator”的全名是KnockOutDiscountAccumulator(KODA),一般由私人银行出售给高端客户。这种产品可以和外汇或者股票挂钩,通常合约为期约一年,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或800万港元)。投资人在牛市时可以以折扣价买股票或者外汇赚钱,但在熊市也必须按协议价格买入,因此风险极高。号称“蜜糖陷阱”。巨额亏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合约开始执行的七月初,澳元对美元价格持续稳定在0.90以上,澳元一度还被外界认为可能冲击到“平价美元”的地位。这样的一个合约似乎看上去是个好买卖。但是到了八月上旬,国际金融市场风云突变,澳元兑美元接连走低,特别是十月初澳元出现暴跌,巨亏就此酿成。澳元兑美元汇率从2000年以来一直呈单边上行趋势,即使在调整期跌幅也较小,因此当时很难预料到短短三个月内,澳元不仅跌破0.87,而且还出现30%的跌幅。•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率,该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累计亏损155亿港元。•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达186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分时走势图中信泰富股价图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根源:内控制度的漏洞,中信泰富对风险没有合理估计,对权力没有有效监督,在信息披露上又严重违规,结果导致内部控制系统漏洞百出。从风险评估方面分析:•追求杠杆交易的高利润,忽视风险。中信泰富在签订澳元期权合约之前,对澳元外汇走势没有做科学评估,盲目进行交易。泰富进行外汇交易不只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谋取暴利。•(1)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董事会职能虚化。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2)重大决策缺乏科学性,民主性。•(3)内控失败后补救措施有限。从控制环境分析:从控制活动分析:•授权有问题或是涉及欺诈。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缺乏责任和监管。于财务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设立的双重审批制度也未能组织事件发生,说明中信泰富已有的内部控制环节形同虚设,对高管人员的约束的制度和力度欠缺。•(1)内部信息不流畅。•(2)对外部信息不敏感,风险控制策略很有问题,管理层对投资市场信息的敏感程度明显不足。•(3)不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4)会计信息未得到充分体现。从信息和沟通分析:由此对公司投资风险的认识1.合约定价陷阱通常在合约签订之时,双方没有现金支付,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合约是“公平的”,签订时合约双方没有现金支付,那么在合约签署时,其价值应为零,即合约双方都没有占对方便宜。而中信泰富签订的合约却是,在未来两年内的每一个月,送给银行2.5个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作为对价。这本身就不是一份“公平的”合约,这笔合约,投行占了非常大的便宜。2.风险控制机制缺失•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查,财务董事在签订合约时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主席批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据调查,财务董事竟未详细阅查合同风险,也未请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查看合同详情。四、总结与启示:•1.从企业自身的角度看:•(1)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结构。•(2)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向投资者,公众和政府等传达管理层管治,经营理念的重要渠道。•(3)加强信息与沟通在内控中的地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与披露的平台。•(4)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将风险控制升华为企业文化。•(5)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控制自我评估”,加强自我监督。•2.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看:•(1)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风险控制的监管。•(2)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3)形成问责文化,加大对问题企业的管理层的处理力度。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极为重要的。选择正确的投资计划远比经营管理投资计划重要。Thanksforyourseeing!!!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